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DRTA)是一种肾小管性酸中毒,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它在任何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但在20至40岁的人群中尤为常见,尤其是女性。在病情初期,患者可能并无明显症状。典型的患者会表现出以下一系列的症状:
出现高氯性酸中毒。由于排H可滴定酸及尿NH4障碍,尿液无法有效酸化,使得尿液pH值常常大于6。近端肾小管功能正常,能够再次吸收HCO3-,但持续的Na丢失会导致细胞外液容量收缩,引发醛固酮分泌增加,氯回收过多,进而形成高氯血症。对此,有些学者认为是肾氯化物分流所致,即高氯血症和一些未知原因增加了肾单位对氯的渗透性。
患者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由于远端肾单位的H泵及皮质集合管H-K泵功能下降,肾脏无法维持钾的水平和浓缩尿液,导致多尿症、低钾血症和酸中毒。低钾血症会进一步导致更多的尿液产生,加重低钾血症。在特殊情况下,如遇到额外的负荷,酸中毒和低钾血症可能共同导致生命危险。酸中毒还会抑制肾小管Ca2的再吸收以及维生素D的活性,引发高钙尿和低钙血症等“三低一高”的电解质紊乱现象。低血钾还可能引起肌肉无力和肌肉麻痹。而H-Na在小管液中的交换减少也会导致大量钠的流失,偶尔还会引发神经性耳聋。
远端肾小管酸中毒还可能导致骨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发的低血钙、骨痛、骨折等骨质脱钙现象,在成人中可能发展为软骨病,在儿童中则可能表现为维生素C缺乏疾病。
更严重的是,由于排钙量增大、尿柠檬酸盐减少以及尿液偏碱性,患者容易形成肾钙化、肾结石。这可能导致肾绞痛、血尿和尿路感染。
肾功能可能受到损害。早期时,由于肾小管浓缩功能受损,患者可能出现多尿症。晚期时,肾小球受累可能引发尿毒症。根据临床症状的相互关系,远端肾小管酸中毒可分为四种类型:肌肉疾病、骨病、尿路结石以及不完全远端肾小管酸中毒。值得注意的是,不完全型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可能会逐渐发展为完全型。
对于患者而言,及早发现并接受适当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了解这些症状和类型有助于及早发现和有效治疗远端肾小管酸中毒,从而避免进一步的健康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