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的检查方法有哪些
许多人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遭遇了疾病的侵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特别是面对血小板减少症这样的情况。一旦察觉自身可能出现此症状,务必及时前往医院检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期尽早控制病情。那么,针对血小板减少症,应该如何进行检查呢?
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药物相关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引发的血小板减少,患者的并不会出现增大的情况。而像继发性阻塞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则可以触摸到。
在血小板减少症的检查过程中,常会遇到因感染性和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TTP)等引发的血小板减少。值得注意的是,与药物相关的紫癜并不会引发发热症状。
接下来是凝血功能的检查,主要包括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的检测。这两项指标都能反映凝血因子、凝血酶原以及血小板的功能。凝血时间应为2~4分钟(玻片法),而凝血酶原时间则通常超过25秒。如果在检测中发现凝血时间的延长和凝血酶原时间的缩短,那么可能是过量抗凝物质引起的紫癜,或者是血小板功能下降、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减少所导致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检查方法就是束臂试验,也被称为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当受到毒物刺激或药物过敏的影响时,毛细血管的完整性会被破坏,其脆性和渗透性会增强,这时束臂试验就会呈阳性。试验过程是通过血压计的袖带加压暂时切断血流,持续5~10分钟后,在前臂弯处的皮肤上划定一个直径2.5cm的圆圈,然后计算圆圈内的出血点数量。正常情况下,男性出血点应少于5个,女性出血点少于10个。如果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呈阳性,那么患者的紫癜很可能是由于血管壁病变引起的。
在专家们的详细解读下,相信大家对血小板减少症的检查方法已经有了清晰的了解。正确的检查结果能够帮助患者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避免受到更大的伤害,从而尽快恢复健康。除了上述检查方法,还包括血小板PLT计数以及其他检查如穿刺、免疫指标、甲状腺激素水平、肝功能、肿瘤指标等,这些检查在必要时都应进行。
希望这些血小板减少症的检查方法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对这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会让大家在就医时更加从容。治疗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对疾病的治疗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