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是什么疾病
深度解读胃溃疡:成因、机制与防治
随着夏季的脚步渐近,一种常见的慢性全身性疾病胃溃疡,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许多人在不经意间可能已患上胃溃疡,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呕吐、呕血、便血等严重反应。那么,究竟什么是胃溃疡?其背后的发病机制又是怎样的呢?
胃溃疡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尚未完全明确。简单来说,是胃、十二指肠局部粘膜损伤因素与粘膜保护因素之间的失衡。当损伤因素增强或保护因素减弱时,溃疡便可能发生。这也正是溃疡发生的基本原理。
作为一种多病因性疾病,胃溃疡的成因涉及胃酸、胃蛋白酶、感染、遗传、体质、环境、饮食、生活习惯、神经精神因素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通过各种方式或机制,促进了溃疡的发生。
胃酸及胃蛋白酶的侵袭
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特别是胃酸的作用,在溃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实验和临床证明,持续性胃酸分泌过多会导致消化性溃疡。其中,壁细胞总数(PCM)与胃酸分泌密切相关。临床上通过测量最大胃酸分泌量(MAO)可以反映PCM数量。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往往表现出PCM增加,这可能是遗传和身体因素的结果,也可能是壁细胞长期刺激的结果。壁细胞膜上的三种受体:有毒蘑菇碱(M)、胃泌素(G)、组胺(H2)等,也受到相应刺激,导致胃酸分泌增加。
胃泌素与胃运动障碍
胃窦部滞留导致的胃运动障碍可刺激G细胞分泌胃泌素,进而促进胃酸分泌,这也是部分胃溃疡的发病机制之一。例如,幽门成形术和迷走神经切断后容易发生胃溃疡。在复合性溃疡中,由于幽门的功能性或器质性痉挛以及慢性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狭窄,食物滞留在胃窦中,也可能导致胃溃疡。
神经精神因素与胃溃疡
持续、过度的精神紧张、疲劳、情绪波动等神经精神因素,往往是十二指肠溃疡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可以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影响胃的功能。例如,迷走神经反射会增加胃酸分泌,加强胃运动;而交感神经兴奋则会收缩胃粘膜血管,导致缺血并减弱胃运动。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释放的皮质酮也能促进胃酸分泌,减少胃粘液分泌。
幽门螺旋杆菌的角色
最近不少学者提出幽门螺旋杆菌(C、P)可能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目前尚未有直接证据证明该细菌是形成溃疡的罪魁祸首,但临床观察显示,幽门螺旋杆菌可能间接参与溃疡的发生。
了解胃溃疡的成因和机制后,我们应该去正规医院接受治疗,并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远离胃溃疡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