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良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在与其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相鉴别时,我们主要关注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严重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以及粒细胞髓损伤增加这三种情况。
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每21天便会出现一次周期性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伴随着反复感染的症状。这种病症在男人和女人中都可能出现,大约25%的病例具有遗传背景。发病机制可能与早期造血前体细胞的调节紊乱有关。在两次粒细胞减少的间隙期,儿童往往没有感染症状;而在粒细胞减少期,则可能出现发烧、牙龈炎等一系列感染症状。虽然大多数病例的预后良好,但也有10%的病例因严重感染而死亡。随着年龄的增长,粒细胞的周期性减少逐渐不明显,但感染症状仍可能持续一生。诊断该疾病需要依据21天的粒细胞减少和反复感染,因此需要进行反复的粒细胞计数检查。
严重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也称为婴儿先天性粒细胞减少症。其表现为婴儿早期就出现的严重化脓性感染、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粒细胞发育障碍。大多数人认为该病的发病机制是干细胞内源性缺陷,但其详细机制尚不清楚。临床表现主要是危及生命的感染,如蜂窝组织炎、口腔炎等,病原体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实验室检查时,可以发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绝对计数低于0.1×10^9/L。以前的治疗主要是支持治疗和抗感染治疗,而现在rhG-CSF等治疗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
粒细胞髓损伤增加是一种中度贫血的病症,其特点是粒细胞核异常、增生活跃以及大量分叶核粒细胞变性等。白细胞动力学和形态学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髓损伤的增加是本病的基础。
这三种病症各有其特点,需要仔细鉴别。在治疗上,可以根据不同的病症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以尝试使用rhG-CSF等治疗手段;严重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则需要支持治疗和抗感染治疗等。对于每一种病症,都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