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在治疗领域,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处理策略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共识。一旦颅内压升高的症状出现,应立即启动手术治疗,其中钻孔引流被公认为首选方法。尽管患者可能年迈体衰,但仍应尽力进行治疗,甚至采用床边椎骨引流的方式。及时的干预往往能帮助患者化险为夷。现有的治疗仍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术后血肿的复发率,这一比例大约在3.7%至38%之间。
对于具体的手术过程,钻孔或锥孔冲洗引流是一种常见的方法。根据血肿的位置和大小,医生会在患者头部的高位和低位分别钻孔。在局部后,医生会在颅骨上钻孔或采用颅锥锥孔,进入血肿腔后,陈旧的血液和棕褐色的血块会流出。接着,医生会将特制的导管小心地放入囊腔,进行引流。在低位进行的钻孔或锥孔引流则负责排出液体血肿。两个导管会被用来通过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到冲洗液变得清澈。术后,这两根引流管会通过头皮刺出,并连接到一个灭菌密封的引流袋,大约3到5天后可移除。
对于儿童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由于前囟未闭合,医生可以通过前囟硬膜下穿刺吸血。在选用针尖斜面较短的肌肉针后,医生会在特定的角度和深度进行穿刺,一旦有棕褐色液体被抽出,即表示手术成功。每次抽取的量以15到20毫升为宜。如果双侧都有血肿,需要交替穿刺。
对于包膜肥大或钙化的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打开骨瓣后,医生会处理增厚的硬脑膜,切开小孔排出积血,并尽可能清除血肿。术后,医生会进行适当的止血,并缝合硬脑膜和头皮,同时放置引流管进行3到5天的引流。
不论采用哪种治疗方法,术后血肿的复发都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复发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老年患者的脑萎缩、血肿包膜的厚度、血肿腔内未完全清除的血凝块等。在术后,患者需要采取特定的预防措施,如保持低头卧侧、多喝水等。
至于预后,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效果通常较好。如果没有其他并发症,80%的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神经功能,预后更好。治疗时的神经功能状态与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虽然面临一定的挑战和复发风险,但及时的治疗和正确的手术方法仍然可以带来良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