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关于心动过速的深入解析
从年龄分布来看,心动过速的患者主要是儿童、青少年及其周边年龄段,出生时心动过快的情况也偶有出现。到了55岁以上的群体,其出现频率则大大降低,极为少见。
不同类型的心动过速,其心率表现也有所不同。即便是在同一患者身上,其心率在不同时间也会呈现出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显著地受到自主神经的影响。一般而言,其心率范围在150至180次/min之间,但也有报告指出,心率有可能达到200次/min。婴幼儿患者的心率变化更为剧烈。
尽管心动过速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但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仅表现为轻度心悸和胸闷。如果心率持续增高,可能会导致心脏收缩功能下降,进而引发扩张性心肌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许多患者往往在心衰症状明显时才会首次就医。特别地,当心室率持续超过180次/min时,或者对于反复出现心动过速的患者,心衰的可能性更大。有趣的是,大约一半的儿童患者会出现呕吐、腹痛等症状,但具体原因尚不清楚。
从病程来看,房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病症,多年的随访发现,很多患者的病程已经持续10年以上。婴幼儿患者的病程往往呈现进行性加重的趋势,治疗难度相对较大。动物试验表明,心房持续快速刺激3至5天后,心脏会明显增大,形成扩张性心肌病,最终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
在诊断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主要包括:心悸、气短、下肢水肿等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心率增加、心脏扩张、心尖收缩杂音等心力衰竭的体征;长期无休止心动过速的病史和资料;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结果;以及能够排除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和快速心律失常。控制快速心律失常后,如果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明显好转,心肌病的部分逆转,也可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1972年Keane提出的诊断标准为:异位房性频率不恒定,平均频率低于180次/min,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通常无效。P′波易辨认,额面电轴几乎均异常。心动过速可能是持续的或重复的,两种类型可以相互转变。
深入理解心动过速的各个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一病症,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