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其他沙门菌感染是怎么引起的
介绍沙门菌:病因与发病机制深度探究
随着1885年Salmon和Smith对猪霍乱沙门菌的首次发现,人类对沙门菌的研究逐渐深入。沙门菌,这一人畜共患的肠道致病菌,引发了广泛的健康关注。
沙门菌,是一类革兰阴性短杆菌,没有荚膜,却有鞭毛和菌毛,具有动力。它们喜欢寒冷的环境,但并不耐热。这些顽强的细菌对外界有很强的抵抗力,可以在土壤、水、粪便和灰尘中长时间存活。虽然它们不繁殖于低温环境,但仍能保持活力。当遭遇高温或特定的消毒剂时,它们才会失去活性。
目前已知的沙门菌血清型数量庞大,中国有至少255种。除了伤寒和副伤寒外,鼠伤寒、猪霍乱、肠炎沙门菌和婴儿沙门菌是最常见的类型。这些细菌根据“O”抗原可分为多个群,而根据鞭毛“H”抗原分型则存在更多的血清或变种。其中与人关系密切的约有五十种菌型。
沙门菌的发病机制与其入侵途径和数量密切相关。细菌是否通过口腔进入人体,与细菌摄入量、个体易感性和血清类型有关。平均细菌摄入量达到一定数量才会引发疾病,但婴儿和老年人的门槛相对较低。胃切除术和胃酸缺乏的患者更容易受到沙门菌的侵袭。
一旦进入人体,沙门菌便展现出其侵袭性。它们在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内繁殖,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导致粘液脓和血便。沙门菌还能产生肠毒素,刺激肠道分泌功能增强,导致水样大便腹泻。鼠伤寒沙门菌病患者的粪便特征为多样化,从水样粪便到粘液脓性血液粪便,再到血样粪便。在疾病进程中,肠粘膜局部坏死,细菌可通过破坏的肠粘膜和淋巴屏障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不同种类的沙门菌致病性也存在差异。例如,鸭沙门菌常引起无症状感染,而猪霍乱沙门菌则常引发败血症和迁移性病变。免疫功能低下的群体,如新生儿、慢性病患者、老年人以及使用激素或广谱抗生素的人,更容易受到沙门菌的侵袭,且死亡率较高。这可能是因为抗生素使用导致肠道菌群失衡,为沙门菌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
沙门菌是一种狡猾且顽强的病菌,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了解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保护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