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防病的疫苗有什么原理 疫苗会不会产生什么副作用
健康知识 2023-05-29 15:48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计划内疫苗(一类疫苗)是国家规定纳入计划免疫,属于免费疫苗,是从宝宝出生后必须进行接种的。计划外疫苗(二类疫苗)是自费疫苗。可以根据宝宝自身情况、各地区不同状况及家长经济状况而定。那么疫苗的原理是什么呢?打了疫苗会不会产生什么副作用?
一、疫苗的原理
(一)疫苗的原理
疫苗本身就是一种抗原,比如乙肝病毒疫苗,只不过乙肝病毒疫苗是一种去除了病毒复制的核心RNA,使得病毒无法复制,只保留了病毒的外壳,这种外壳就是抗原,当这种无毒无复制能力的病毒外壳接种入人体后,就会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定的针对该病毒体的特异免疫因子,并保留住免疫记忆,当真正的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会立即调动人体原有的免疫机制杀灭侵入的乙肝病毒,保护人体。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主动免疫制剂。
疫苗保留了病原刺激人体免疫系统的特性。当人体接触到这种不具伤害力的病原后,免疫系统便会产生一定的保护物质,如免疫激素、活性生理物质、特殊抗体等;当人体再次接触到这种病原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便会依循其原有的记忆,制造更多的保护物质来阻止病原的伤害。
(二)疫苗、菌苗是什么
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生物制品,是指用微生物或其毒素、酶,人或动物的血清、细胞等制备的供预防、诊断和治疗用的制剂。预防接种用的生物制品包括疫苗、菌苗和类毒素。其中,由细菌制成的为菌苗;由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制成的为疫苗,有时也统称为疫苗。
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三)疫苗意义是什么
疫苗的发现可谓是人类发展史上意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繁衍生息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同疾病和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控制传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预防,而接种疫苗被认为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威胁人类几百年的天花病毒在牛痘疫苗出现后便被彻底消灭了,迎来了人类用疫苗迎战病毒的第一个胜利,也更加坚信疫苗对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的作用。此后200年间疫苗家族不断扩大发展,目前用于人类疾病防治的疫苗有20多种,根据技术特点分为传统疫苗和新型疫苗。传统疫苗主要包括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新型疫苗则以基因疫苗为主。
(四)疫苗的种类是什么
1. 死疫苗
选用免疫原性好的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次体等,经人工培养,再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其杀灭制成。此种疫苗失去繁殖能力,但保留免疫原性。死疫苗进入人体后不能生长繁殖,对机体刺激时间短,要获得持久免疫力需多次重复接种。
2.活疫苗
用人工定向变异方法,或从自然界筛选出毒力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微生物制成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常用活疫苗有卡介苗(BCG,结核病)、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症)等。接种后在体内有生长繁殖能力,接近于自然感染,可激发机体对病原的持久免疫力。活疫苗用量较小,免疫持续时间较长。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死疫苗。
3.亚单位疫苗(组分疫苗)
除去病原体中无保护免疫作用甚至有害的成分,保留其有效的免疫原成分后,制成的疫苗。可用化学试剂裂解流感病毒,提出其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制成;用脑膜炎球菌夹膜多糖等制成亚单位疫苗。
4.基因重组疫苗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成,如把编码HBSAg基因插入酵母菌基因组,制成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基因重组方法还可制成更多种类、更价廉、更安全有效的疫苗或多价疫苗。
5.DNA疫苗
DNA疫苗是将病原或肿瘤整个或部分蛋白抗原的基因克隆在真核表达载体上,直接注入体内,使其抗原在体内表达后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其制作方法简单,安全,有效。从1992出现到现在,已经有两种DNA疫苗上市。
6.类毒素
细胞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失去毒性,仍保留免疫原性,为类毒素。其中加适量磷酸铝和氢氧化铝即成吸附精制类毒素。体内吸收慢,能长时间刺激机体,产生更高滴度抗体,增强免疫效果。常用的类毒素有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等。
(五)儿童注射疫苗
按照我国规定的计划免疫程序,宝宝必须在1岁内完成5种疫苗的接种,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乙肝疫苗。一般在出生两天内、1个月、6个月各注射1次,每3~5年加强注射1次。目前使用的多为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它可以用于预防所有已知亚型的乙肝病毒感染。
(2) 卡介苗。接种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卡介苗在一般婴儿出生后即可接种,如果出生时没接种,可在2个月内接种。在3岁、7岁及12岁时,如结核试验阴性,应进行复种。
(3)小儿麻痹糖丸。口服小儿麻痹糖丸可预防婴儿瘫,即医学上的“脊髓灰质炎”。现在服用的均是白色三价混和疫苗,出生后满2月,初服,以后每隔1月服两次,连服两次,4岁加强1次。
(4) 百白破混合制剂。注射百白破混合制剂可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这三种疾病可严重威胁小儿的健康与生命。接种一般是在婴儿出生满3个月时进行,初种必须注射3针,每次间隔4~6周,孩子1岁到2岁时再复种1次。
(5) 麻疹疫苗。注射麻疹疫苗可预防麻疹。第一次接种应在婴儿满8个月,到2岁、7岁、12岁时再进行复种。
小提示:宝宝发热,有急性传染病时接种疫苗,可能诱发、加重原有病情,不能接种。家长带孩子去打预防针时,应主动说清孩子的身体情况,以便医生正确掌握禁忌症,这样既可减少疫苗接种的副反应,又能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尤其是卡介苗属于活菌苗,小儿麻痹糖丸、麻疹疫苗属于减毒活疫苗,对于那些体质特别虚弱的孩子在注射后,一定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将孩子出现的不良反应同其他的病症加以区别。
二、疫苗的副作用
(一)疫苗打多了会不会有副作用
为了防病,每年按时给孩子接种疫苗成了每个家庭的大事。但随着2008年免疫规划范围的扩大,孩子们能接种的疫苗多了,很多家长心里却犯起嘀咕:“这么多疫苗都必须打吗?”“自费疫苗该怎么选?”“疫苗打多了,会不会有副作用?”
据了解,我国的疫苗主要有两类,“一类疫苗”可免费接种,自费疫苗即“二类疫苗”,由家长自愿选择,付费接种。一类疫苗所能预防的疾病,多为健康危害大,流行风险高的,家长最好都给孩子接种。“当然,二类疫苗并非不重要。”卢莉介绍,例如冬春季是季节性流感的高峰期,而时下正处于流感疫苗的接种时段,建议6个月以上,体弱多病的孩子,以及经常照顾孩子的家人最好接种。而上呼吸道反复感染的2岁以上儿童,还应考虑接种肺炎双球菌疫苗。但要注意,流感疫苗要和目前接种的其他疫苗隔开时间,基本原则是减毒活疫苗隔1个月,灭活疫苗隔2周。
有些家长认为“疫苗也是病毒”,给孩子打太多反而增加副作用。卢莉则表示:“无论病原体是细菌还是病毒,疫苗按其活性主要分为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白百破疫苗、流感疫苗等属于灭活疫苗,它们的安全性较高,但刺激产生的免疫力维持时间较短;卡介苗、麻疹疫苗、水痘疫苗属于减毒活疫苗,产生的免疫力通常能维持较久。至于所谓的“毒性”,其实完全不需要担心,因为它们已经被严格控制在了相当低的水平,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此外,很多家长在选择国产疫苗还是进口疫苗时犯了难。卢莉介绍,首先应强调的是,对疫苗最基本的要求是安全、有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疫苗都符合这两个要求。进口疫苗有整支原装进口和进口后分装两种,它们与国产疫苗价格上的差异主要是源于制备、运输等成本,并不反映疗效的优劣。
(二)注射疫苗有哪些副作用
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消息,国家科学院的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日前公布17年来第一份广泛的疫苗副作用研究报告,报告中指出疫苗普遍都很安全,有些疫苗会引起副作用,但严重的副作用非常少见,疫苗也与自闭症或第一型糖尿病无关。
医学研究所接受政府“疫苗伤害补偿项目”的委托,审查了超过1000项相关研究报告。联邦法规定需对疫苗副作用进行独立的审查,以根据最新的科学来更新疫苗副作用清单。
这个研究由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小儿科学与生物伦理教授柯雷屯(Dr. Ellen Wright Clayton)领导,研究中强调疫苗一般都很安全,这可能使一些反对疫苗的人感到安心。由于反对疫苗,包括麻疹在内的一些疫苗可防止的疾病,现在有增加的趋势。报告中也否定疫苗与自闭症有关连。
此报告列出有确切证据的疫苗14种副作用,包括:
●麻疹、腮腺炎和德国麻疹三合一疫苗(MMR):会因发烧引起抽筋,但很少有长期不良后果。MMR也可能在有免疫系统问题的人身上,引起一种罕见的脑部发炎。
●水痘(varicella)疫苗:有时会引起病毒性感染,导致出现水痘或带状庖疹;有时也会导致肺炎、肝炎或脑膜炎。
●MMR、水痘、B型肝炎、脑膜炎球菌和破伤风疫苗可能引起严重过敏性反应(anaphylaxis)。
●疫苗一般有时会造成衰弱,或一种肩膀发炎。
报告中说,疫苗有一些可能、但未被确证的副作用,包括人类乳突病毒(HPV)疫苗会引起过敏性反应,和MMR对一些妇女和儿童会引起短暂关节疼痛。流感疫苗一向被怀疑有两个副作用,即贝尔麻痹(Bell's palsy,暂时性颜面神经麻痹)和气喘恶化,但此报告指出,两者不是流感疫苗的副作用。
对于其它超过100种的可能副作用,该报告不能找到足够的证据,一些非常新的疫苗则无法确定其与某种罕见情况的关连。
(三)接种疫苗后有什么不良反应
宝宝一出生,就开始和疫苗“亲密接触”了。1岁以内的宝宝,几乎每个月都要接种疫苗。预防接种可以使人体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使宝宝免受疾病的侵袭或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但是,它毕竟是通过人工的方法使宝宝接触某种病原体,像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风疹疫苗等常用的减毒活疫苗,实际上就是人为地制造一次轻度感染,所以接种后或多或少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反应一:局部红、肿、热、痛
代表疫苗:注射类疫苗
宝宝接种疫苗后,注射处出现短暂的红、肿、热、痛的局部炎性反应是很常见的,几乎每种经注射接种的疫苗都可能引起这种局部反应。其中比较明显的如破伤风疫苗,还可能同时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注射部位有瘙痒感等反应。这些局部反应一般都比较轻微,大多在两三天后自行消退,属于接种疫苗的正常反应。
处理方法:用清洁毛巾热敷注射部位,可以减轻疼痛感和不适感。注意不要让宝宝抓挠注射部位,以免引起继发感染。如果接种疫苗部位的红、肿、热、痛持续性加剧,局部淋巴结明显肿大、疼痛,说明有可能出现继发性感染,要及时带宝宝到医院请医生处理。
反应二:发热
典型疫苗:百白破、麻疹、流感、脑膜炎、甲肝等疫苗
接种疫苗后最常见的全身反应是发热。比较容易引起发热的疫苗有百白破、麻疹、流感、脑膜炎、甲肝等疫苗,其中以宝宝3个月时首次接种的百白破疫苗所引起的发热较为明显。而且,由于许多宝宝是出生后第一次发热,所以令很多新妈妈担心不已,不知所措。这种发热一般在接种疫苗后的24小时内出现,发热的同时还常常伴有乏力、嗜睡、烦躁和周身不适等全身反应,少数宝宝还可能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般宝宝的体温都在38.5℃以下,可持续1~2天。
处理方法:如果发热在38.5℃以下,宝宝没有其他明显不适,就不必进行特殊处理,让宝宝多喝水,多休息,一般1~2天内体温就能恢复正常。如果宝宝体温超过38.5℃,同时还伴有较严重的烦躁、呕吐等症状,或体温2天后持续不退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要考虑是不是在此期间宝宝又受到了其他病菌的感染,这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反应三:皮疹
典型疫苗:麻疹活疫苗、水痘疫苗等
皮疹也是常见的接种疫苗后全身反应之一。如接种麻疹活性疫苗后会出现类似麻疹样的皮疹;接种水痘疫苗后1个月内出现类似水痘的皮疹。这是因为这些疫苗本身是活性的减毒疫苗,接种以后可以引起类似相应疾病的轻度感染。脑膜炎疫苗、甲肝疫苗等也可能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的皮疹,常常是一过性的。
处理方法:这些皮疹相比真正感染疾病而引起的皮疹要轻微得多,而且大多可以在数天内自行消退,一般不需要治疗或处理。
特别提醒
●极个别的宝宝有可能在接种疫苗后出现严重异常反应,如注射部位化脓、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等。这些反应是极其罕见的,一旦发生异常反应,应尽快到医院诊治,以免延误时机,加重病情。
●在宝宝注射疫苗后,不要马上离开医院,而要观察20分钟左右,没有异常情况再离开。如果宝宝以前出现过不良反应,就更应如此。一旦出现意外,能够及时救治。
(四)接种卡介苗反应最明显
接种卡介苗的反应比较特殊:接种后的局部反应最明显,持续时间也最长。接种后2~3天内,注射部位的皮肤略有红肿并很快消失。接种后2周左右,注射局部出现红色的丘疹和硬结,硬结大约有0.5~1厘米左右。随后硬结中央逐渐开始软化,形成带有类似黄色脓液的小疱,这个小疱可以自行消退,也可能破溃,破溃后的溃疡直径一般不超过0.5厘米,可能流出少量黄色液体,2~3周后逐渐结痂,痂皮脱落后形成一个略凹的皮肤瘢痕。整个过程大约为2~3个月左右。这些现象都是接种卡介苗的正常反应,不需要特别处理。在此期间仍然可以给宝宝洗澡。如果脓疱破溃,注意保持局部干燥,等待结痂就可以了。
如果宝宝接种卡介苗后局部皮肤红肿,溃疡严重,经久不愈,局部的硬结超过5厘米、溃疡部位3~4周后仍不愈合,或出现接种同侧腋窝下淋巴结异常肿大、表面皮肤发红等情况时,就应该带宝宝到医院诊治。
疫苗的原理(文:健康无忧网)
(五)疫苗接种的一般禁忌症
(1)正患发热、腹泻等急性疾病的儿童,应暂缓接种疫苗;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待好转后接种。
(2)支气管哮喘,有食物、药物或疫苗过敏史的儿童,了解其致敏原后可以考虑接种。
(3)免疫缺陷者、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儿童,不可使用脊灰、麻疹和卡介苗等活疫苗。注射丙种球蛋白4周后,才能接种活疫苗。
(4)既往接种后有严重不良反应的儿童,不可接种同种疫苗。
(5)有癫痫、脑病和脑炎后遗症等,不能接种百日咳、流脑和乙脑等疫苗。
(6)有重症慢性病者要暂缓接种或慎重接种。
如果以上关于疫苗的原理 疫苗的副作用 的解答您还不满意,您可以使用本站的搜索功能查找更多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