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过自己为什么会「无聊」吗?

健康知识 2023-05-29 15:48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无聊的价值学会留白,不再愈忙愈空虚,为人生注入乐趣、灵感与创意!》三采文化

前言

你有想过自己为什么会「无聊」吗?

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服饰店当店员,店面位于非常冷清的商店街,我无聊到把一件件毛衣折起再摊开,只为了有点事做(不出意料,那间店之后就倒了)。我这辈子对无聊的兴趣就此萌芽。下一份工作是细胞筛检员,几乎半斤八两,一整天以显微镜看细胞,从中找出不良细胞,无聊到我求他们让我戴耳机听音乐,当作必需的刺激,但他们以音乐会分心而否绝。我决心探讨无聊的来龙去脉跟因应办法,之后几年展开研究,验证原本直觉所知的一点(外加其他收获)音乐等额外刺激远非造成分心,而是有助面对乏味重复的工作。我很乐于回去找前雇主,把研究结果给他们看,但那工作现在也没有了,由电脑取代(电脑绝不会感到无聊)!

这本书是我多年研究的结果,而且跟最初两份工作不同,研究过程毫不无聊。现在我把这本书献给所有曾经无聊的人,也献给所有不想无聊的人。放眼今日世界,我们寻求更多刺激,却日益容易无聊,所以我不仅想协助大家面对无聊,还想教大家善用无聊的力量。尽管如今娱乐管道愈来愈多,我们在学校、工作或玩乐时却愈来愈无聊。网络、DVD、iPhone、Xbox游戏机、PS游戏机、二十四小时超市、超多电视频道、电影院、保龄球馆、购物中心、在线聊天室、通信软件、脸书、推特、短信……如今我们有五花八门的杀时间方法,理应不知无聊是何物,但无聊竟然如同二十一世纪的诅咒,我们有了愈多刺激,似乎就需要更多刺激。现代社会步调飞快,强调改变、速度与创新,我们反而变得难以忍受一再重复的日常惯例,结果感到无聊,又为了减少无聊而永无止尽寻求刺激。

这种追寻造成一堆后果青少年在大街小巷惹麻烦,因为他们很「无聊」;男女老少沉迷于毒品、赌博或情色,因为他们不断想寻求刺激;有些人寻求冒险,「极限」运动盛行,借此驱散日常生活的乏味;有些人过度沉迷于购物或美食,以求得到亟需的刺激。

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我们该如何避免?本书查看相关研究与事证,探讨二十一世纪的无聊现象,理清前因后果。探讨无聊的概念,破除部分迷思(例如无聊源自没事好做),提出本书的核心假设「无聊其实对我们有益」,之后一路论证,呈现我针对这个主题的突破性研究,旁及各国研究,进而说明我们在无聊时的行为与反应,提出面对无聊的方法。

我会仔细探究无聊的成因,从环境、个性与他人等角度切入。我们会无聊是因为有太多一再重复的日常惯例?还是单纯因为我们更容易觉得无聊?还是因为别人害我们变得无聊(甚至我们自己就是那天杀的无趣家伙)?

我也会讨论教育系统里的无聊,指出学校正在创造一个容易无聊的社会,原因是学校愈来愈强调交互式的「创新科技」教学,我们的孩子期望教学十分有趣,变得无法面对较小的刺激。他们受种种即时交互(但消息内容很短)的科技所围绕,变得注意力无法长期集中,对无聊的承受力日益下降,容易无聊,又缺乏摆脱无聊的能力。,当他们容易无聊,需要更多刺激来满足对深切投入的需求,世上的工作却愈来愈无聊(归功于官僚、文档、法令与常规的增加)。

无聊肇生许多令人担心的社会问题。有些是无聊导致的失当行为(例如冒险、吸毒跟搞破坏等),有些是无聊引起的身心效应。本书确实将指出无聊是「新式」压力,同样有害。

,本书最终以正向作结。无聊有害,但也有益。无聊的解药是幽默与乐趣,从而让社会更丰富。无聊也有许多正面效应,例如激发创意,我会举出学界近来在这方面的探讨。本书还提出一个有些大胆的论点「无聊难题」的解方不是试图避免无聊,而是设法驾驭无聊。在今日社会里,我们认为无聊代表失败,但本书指出无聊可以带来积极的力量,激发创意与思考──前提是我们要让无聊回到生活里。有些人已经注意到这一点,所以提倡要远离生活里的持续刺激,减少对通信与电子产品的依赖,透过度假等方式寻求真正的自由。英国记者暨主播马琳拉.福斯楚普(Mariella Frostrup)最近在《泰晤士报》谈到她的「停机」 假期,点出这个趋势「我们所能期盼最大的奢侈就是有整周闲暇,绝少电话,断绝电子产品。」她并非特例。

在这个二十四小时全天无休的社会里,我们开始愈来愈正向看待无聊,而本书有意在前头带路。

更多《无聊的价值学会留白,不再愈忙愈空虚,为人生注入乐趣、灵感与创意!》介绍https://goo.gl/qaR0cM

第 1 页 第 2 页   该文章《你有想过自己为什么会「无聊」吗?》由网友『请远离我i』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