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黄豆 是福还是祸?
台北医学大学保健营养系教授陈世爵说,传统育植是植物经由接枝、授粉,利用交配生殖、染色体复制时交换基因组合,其限制是不能选定特定基因,只有染色体对数与长度相符的生物杂交才会生成后代,也就是说,只有在物种相似的生物之间才能进行交配,通常要花5~8年的时间才能繁殖出一个好品种。
近代基改技术则是(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GMOs)却与传统育植大相迳庭,它是利用遗传工程的操作,将一组非常微小的遗传密码植入农作物的细胞核中,改变自然界农作物原本的本性,达到符合阶段需求的作物表现。
台大农艺学系教授郭华仁教授说明,基改技术与传统育植最大的不同在于,传统育植只能够在相同的物种特定近亲间互相交配,如水稻跟水稻,或黄豆与黄豆间,基改科技却可以将其他品种植入作物中,无论细菌、霉菌、植物或动物等,举凡是生物都可以透过基改技术,造出不同表现的新品种。可以说,透过基因改造科技,人类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造物者」的角色。
基改科技可为人类带来一些好处,陈世爵教授举例
增加农作物抵抗力作物增加对虫害的抵抗力,从而可减少使用杀虫剂的剂量。
适应恶劣的环境让农作物更能适应不利生长的环境,例如干旱、高盐分土壤、特别湿或特别冷的环境等等,比如植入抗寒性基因,让作物可适应极端气候。
改善作物营养价值以黄豆为例,可利用基因转殖技术,增加其蛋白质、油脂,或增加植物性化合物的含量,符合人类阶段性的需求。
减少土壤流失可减少翻土耕耘,减少土壤流失。
,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有好的一面也会有坏的部分。郭华仁教授提出,因为基改作物本身内置「杀虫毒素」、「耐除草剂」等基因,让黄豆的每个细胞都会制造出杀虫毒素与耐除草剂的酵素,可以抗害虫跟杂草。
改变作物原本既有的营养成分,长期食用,对人体的健康影响仍是未知数,目前许多研究纷纷提出,基改作物的毒性可能会累积于人体内;甚至发现基改产品会诱发害虫的抗药性,导致害虫突变;大量闷喷洒除草剂除草,却换来更大的环境风险等威胁,这些问题皆层出不穷。
基因改造黄豆目前的品种有哪些?其健康成分与有机黄豆有何差异?
基改黄豆由于可使用基因科技达到不同的作物表征,所以在品种上有的可以提高蛋白质,有的可以生产高油脂或高糖类,就看消费端的需求。郭华仁教授说,目前台湾核准约10个品项的基改黄豆,但主要可区分为抗虫、抗草,以及抗虫及抗草的复合型基改黄豆。
郭华仁教授解释,抗虫基改黄豆就是让虫吃了黄豆会死掉,最常见的像是将作为病虫防治的苏力菌植入黄豆中,让黄豆全身24小时都含有可杀死虫的毒素,以对付某一种害虫;而抗草基改黄豆,就将嘉磷塞(台湾俗称年年春)植入黄豆中,当年年春喷洒黄豆时,只会杀死作物周遭的杂草,并不会造成作物的死亡;一种是混合型基改作物,让黄豆的每个细胞都会制造出杀虫毒素与耐除草剂的酵素,可以抗害虫跟杂草。
到底基改黄豆跟非基改黄豆有何差异呢?郭华仁说,基改业者认为仅是转移一个蛋白质基因,所以仅只有一个蛋白质的表现方式不同,但事实上,要转移一个蛋白质基因,前置作业还须先打进启动基因与耐抗生素两个基因;换言之,打进去黄豆的基因不只一个,许多研究针对基改与非基改黄豆成分比较,结果显示,两者间共相差高达40个蛋白质表现,其中20个蛋白质消失,20个蛋白质是非基改黄豆没有的。
,最近网络谣言盛传,基改黄豆中的异黄酮含量几乎为零,针对这样的问题,陈世爵分析,非基因改造黄豆异黄酮素约为3mg/g,也就是100克干重(dry weight)的黄豆异黄酮素含有300mg/100g,而基改黄豆中的异黄酮素约少了12~14%,即基改黄豆仍含有264~258mg/100g,他澄清,基改黄豆完全失去异黄酮素的谣言非属实。
更多精彩内容请详见《健康世界》
该文章《基改黄豆 是福还是祸?》由网友『风的余温.』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