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围 健康新指标
妳是苹果身吗?你是鲔鱼肚吗? 变粗的腰围反应的已不只是外观美丑, 更是身体健康的准确警报器。
不管是女人的苹果身材,还是男人的鲔鱼肚,腰围,已经成为医界近年来最关注的健康新指标。
愈来愈多证据显示,腰围能反应腹部、也就是腹内深层脂肪的多寡,得知这个人罹患全球新兴流行病──新陈代谢症候群的机率。
三军总医院家庭医学科主治医师祝年丰表示,现今考量肥胖问题时,身体脂肪分布、也就是体脂肪的重要性愈来愈受重视。研究证实,堆积在腹部的脂肪组织,会影响身体代谢,导致三酸甘油酯浓度、血糖升高,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
医界也一直在寻找能代表体脂肪的指标。早先用体重表示,但体重相同、身高不同的两个人,体脂肪量就不一样;尔后用腰臀比当指标,但瘦子(细腰瘦臀)和胖子(粗腰肥臀)算出的腰臀比可能也不准。
最近几年,身体质量指数BMI(Body Mass Index,体重公斤/身高×身高公尺)成为典型的肥胖测量指标,当BMI超过二四「过重」,或超过二七「肥胖」,都不利健康。
腰围可更准确预测心脏病
但医界很快发现,BMI反映的可能是体脂肪,也可能是肌肉组织。换句话说,相同BMI的人,一个也许全身肌肉扎实,另一个却是身上挂了太多松软的肥油,还是没能解答体脂肪有多少。
而在今年美国心脏病医学年会发表的一份研究发现,用腰围做为心脏病发作的预测因子,比体重、BMI好。
这项研究搜集全球六十三国、超过十七万病患的腰围、身高、体重,评估这些指标与身体健康关系发现,若以美国男性腰围一○二公分、女性八十八公分为准,超过标准的男性罹患心脏病风险会增加二四%,女性高出二一%。
可是,若以BMI三十做为标准,超过标准的肥胖男性罹患心血管风险只增高一三%,女性只升高二○%,远比用腰围做标准时上升的幅度小,显示腰围比BMI更敏感、更具指标意义。
「真正造成疾病的是内脏囤积过多脂肪,腰围成为测量内腹肥胖重要指标,」祝年丰说,国际医界已将腹部肥胖、和血压高、饭前血糖高、三酸甘油酯高、高密度胆固醇偏低等,并列为代谢症候群的诊断标准,只要上述五项有三项或超过三项异常,即属代谢症候群,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危险性和死亡率。
由于东西方人体型差异,各国所定腰围标准不同,台湾男性以九十公分(三十六腰)、女性八十公分(三十腰)为标准。男性腰围每增加一公分,得代谢症候群机率上升一四%;女生腰围每增加一公分,得代谢症候群机率增加五%。
「减重」才是根本之道
要避免代谢症候群上身,破除「腰带愈长、寿命愈短」的诅咒,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注意自己的腰围。
长期开设减重门诊的祝年丰呼吁民众经常量腰围,别放纵腰围愈变愈粗,当皮带扣环一格一格往后退、裙子愈来愈紧时,就得小心。
而想瘦成小蛮腰,或消去鲔鱼肚,摇呼拉圈、做仰卧起坐,虽可锻炼腰部肌肉,但对消除腹部脂肪效果有限,腹部抽脂手术目的是修饰腹部曲线,若体重不减,肥油很快又会长回来。「减重」,也就是减去全身脂肪,才是根本之道。「很多人只瘦了三、 五公斤,就发现腰变细、裤子又穿得下了,」祝年丰说。
医生们也应重视腰围与健康的关系。加拿大魁北克拉佛(Laval)大学博士戴斯普里斯(Jean-Pierre Despres)在《时代》杂志上大声呼吁,腰围是粗是细,和病人未来罹患糖尿病、心脏病的风险密切相关,「每个医生都应把腰围当成一种生命征象(vital signs),列入必做的身体检查。」
腰围测量方法
国民健康局指出,正确测量腰围方式分三步骤
1.除去腰部覆盖衣物,轻松站立,双手自然下垂;
2.皮尺绕过腰部,调整皮尺高度在左右两侧肠骨上缘(侧腰骨盆上端骨头)、肋骨下缘的中间点,并让皮尺与地面保持水平,紧贴而不挤压皮肤。
3.在吐气结束时,量取腰围。
各国家会依据国民体型特性订定正常腰围标准。台湾国健局建议成年男性腰围以九十公分,女性八十公分为准,超过则属腹部肥胖。亚洲其他国家多半和台湾相同。
该文章《腰围 健康新指标》由网友『喝酒吹风』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