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注射容易进入四大误区
问题1
忽视注射部位的选择与轮换
有些患者注射胰岛素很随意,觉得自己注射哪个部位顺手,就老是注射同一个地方,甚至局部皮肤已出现硬结依旧注射不误,这是非常错误的。
不同部位胰岛素吸收由快到慢依次为:腹部、上臂、大腿、臀部。用来控制餐后血糖的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者,因为要求尽量快地起效,所以一般选择吸收较快的腹部进行注射,以利于胰岛素快速起效;而基础胰岛素(主要指中、长效胰岛素),由于要求吸收平稳、缓慢,所以一般选择吸收较慢的大腿前外侧或臀部进行注射,以减少或避免(尤其是夜间)的发生。
专家介绍,注射部位的轮换包括,不同注射部位间的轮换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不同注射部位的轮换是指在腹部、手臂、大腿和臀部间的轮换注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左边一次,右边一次的方法;另一种是按照左边一周,右边一周的方法。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则要求从上次的注射点移开约1宽度(大约2厘米)的距离进行下一次注射,应尽量避免在一个月内重使用同一注射点。另外,在选择腹部注射时,应避开脐周3~5厘米以内的范围,因为该区域的血管比较丰富。
问题2
一次性针头重复使用
许多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往往一个针头用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才更换,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注射笔用针头多次使用会造成针尖钝化、倒钩,不仅会使患者注射时痛感增加,而且容易产生皮肤硬结影响胰岛素吸收,并增加及断针的几率。
问题3
不够重视针头选择、注射角度
胰岛素应确保皮下注射。倘若进针太浅,只扎到皮层,则胰岛素吸收减慢,不利于血糖控制;倘若针进过深,药液很可能会注射到肌肉甚至静脉里,这样不仅会增加感,而且会显著加快胰岛素的吸收速度,导致血糖波动,增加低血糖风险。
为了确保将胰岛素注射至皮下层,必须根据患者身体胖瘦以及所用针头的长短,来决定进针的角度。当患者为儿童或体型偏瘦的成人最好选择短针头注射,如果使用较长的针头(8mm以上)注射胰岛素时,必须捏起皮肤,并以45度角进行注射,以增加皮下组织的厚度,降低将胰岛素注射至肌肉层的风险;当患者体型偏胖或者是用较短的针头注射胰岛素时,则不必捏起皮肤,垂直进针便可。
问题4
注射前忘记混匀胰岛素
对于外观不透明、非单一组分的胰岛素,如各种预混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低精蛋白胰岛素(NPH)等,不管是瓶装还是预充笔型制剂,都需要在注射前通过翻转或滚动的方法进行充分混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