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降糖药别掉入这些误区 6类药物可能会加重病情
药物是治疗病的重要方法。然而,科学、合理地应用降血糖药物,才能取得理想的降糖效果。要让降糖药发挥正面作用,患者在使用降糖药时别掉入以下误区。
食用降糖药别掉入这些误区
单纯依赖药物,忽视饮食和其他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是综合治疗,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缺一不可。只有在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的配合下,药物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降糖效果,否则,药物再好也很难发挥作用。有些病人对此不了解,认为用上药之后,多吃点也妨,并试图通过增加药量来抵消多进食,这是很不明智的。这样做的结果不利于血糖控制,容易使身体发胖,加重胰岛素抵抗,而且,还会增加胰岛负担,加速β细胞功能衰竭。
对药物治疗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有些病人习惯根据自觉症状来估计血糖控制的好坏,许多2型糖尿病病人自觉症状不太明显,服药与不服药在感觉上差不太多,于是就认为不用服药也能控制好血糖。事实上,单凭症状来估计病情并不准确。临床上,单凭饮食和运动就可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仅见于少数病情较轻的2型糖尿病病人,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病人诊断之初即需要药物治疗。
不恰当的联合用药
同类药物的降糖作用机理是相同的,原则上不宜联用。倘若两种同类药物联用,可能会引起彼此间竞争性抑制而“两败俱伤”,结果是增加了副作用而不是加强降糖效果。诸如“消渴丸+优降糖”、“+”等均属此类不恰当的联合用药。
光吃药,不查
此乃糖尿病病人的大忌。化验血糖可以了解药物的疗效,其结果也可作为选择药物及调整药量的重要依据。许多磺脲类降糖药(如优降糖、等),药效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医学上称之为“降糖药物继发性失效”),如患者不注意定期复查,自己觉得一直没间断治疗,心理上有了安全感,但若出现药物继发性失效,实际上形同未治。有的病人一直吃着药,结果还是出现了并发症,其原因就在于此。
轻信中医中药根治糖尿病
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目前都没有解决糖尿病的根治问题。客观地说,中药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就降糖而言,中药效果远不及西药。对于广告、媒体中宣称的中药能根治糖尿病,切勿轻信。
急于降糖而大量服药
许多患者为了快点将血糖降下来,往往擅自多药联合、超剂量服用,这样不仅使药物副作用增加,而且容易矫枉过正,引发,甚至出现低血糖,非常危险。
血糖降至正常后擅自停药
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目前尚不能根治,需要长期乃至终身服药。病人经药物控制后症状消失、血糖降至正常,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痊愈,还应继续用药维持,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也决不能放松,切忌擅自停药。否则会造成高血糖卷土重来、病情恶化。此时,再用原来的剂量就不够了,而需要增大剂量甚至要多种降糖药联合治疗,这样不但身体受到损害,而且医疗开支进一步增大,实在得不偿失。
频繁换药
药效的发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药效才逐渐显现出来。许多患者不了解这一点,服药没几天,见血糖、尿糖下降不满意,即认为所服药物无效,急于换药。事实上,有些降糖药(如胰岛素增敏剂)服至半个月到一个月才会达到最大的降糖效果。所以,不要轻易认为某种药物无效。较合理的方法是:根据血糖逐渐调整服药的剂量,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量时,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药或与其他药联用。
擅自调整用药
完全凭自我感觉或尿糖检测调整用药这是不对的,因为血糖高低与自觉症状轻重或尿糖多少并不完全一致。有时血糖很高,却未必有自觉症状,甚至尿糖也可以不高(主要见于肾糖阈增高的病人)。因此,调整药物剂量主要应根据血糖,其他(如尿糖)均仅作参考,同时要注意排除某些偶然因素造成的血糖变化。必须注意,每次调整药物剂量的幅度不宜太大,以免引起血糖的大幅波动。
过分害怕
有人认为长期口服药物会损害肝、肾功能,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科学。对于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来说,只要不是长期过量服用药物,应该是安全的。由于药物都要经过肝脏代谢而失活,并经过肾脏排泄,故肝肾本身的功能会影响病人对治疗的反应。一般说来,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由于药物排泄受到障碍,药物原形及代谢产物在体内缓慢积聚而加重肝肾负担,影响肝肾功能。故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须格外慎重。
服药方法不当
根据药物起效快慢不同,磺脲类药物(优降糖、达美康、美吡达、糖适平等)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诺和龙因作用快,可在餐前即服,这样便于发挥最佳的降糖作用;β-糖苷酶抑制剂(拜糖平)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效果最好;双胍类药物最好餐后服药,这样可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反之,服药次序颠倒不但疗效降低,且易出现胃肠不适等症状。另外,要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决定用药次数。降糖),每日服用1~2次即可,中、短效制剂(达美康、美吡达、糖适平等)每日需服2~3次。
从众用药 忽略用药个体化
糖尿病用药强调个体化,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如胖瘦、肝肾功能状况、年龄等)来选药。好药就是适合自己病情的药,并非新药、贵药才是好药,别人用着好的药未必你也适用。例如,有位患病多年的糖尿病病人,用优降糖效果越来越差,血糖长期控制不好,以至出现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后来他听人介绍二甲双胍不错,买来服用后不久,肾损害进一步加重并出现了乳酸酸中毒昏迷。当然,吃药也不能跟着广告走。有一位1型糖尿病病人看广告介绍某中医诊所用祖传秘方根治糖尿病,便信以为真,于是停掉胰岛素光服中药,结果次日便出现了酮症酸中毒昏迷,多亏抢救及时才没搭上命。
惧怕使用胰岛素
许多病人害怕使用胰岛素会形成“依赖”。事实上,任何人都离不开胰岛素,它是我们体内新陈代谢(尤其是糖代谢)所必需的一种生理激素。至于是否需要注射补充胰岛素,取决于患者自身胰岛素分泌水平,如果胰岛β-细胞功能完全衰竭,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倘若患者的β-细胞尚有功能,就是用了胰岛素,等到胰岛细胞得到休息及一定程度的恢复,血糖稳定后,仍可停掉胰岛素改为口服药。由此可见,用与不用胰岛素完全取决于患者自身的病情,根本不存在“用了胰岛素就会变成胰岛素依赖”的问题。
忽略服药时间的影响
口服降糖药种类很多,各类降糖药的作用机制、起效时间、代谢降解速度并不完全相同,故服药时间很有讲究。双胍类对胃肠道有较强刺激,故应在餐后服;胰岛素促泌剂(超短效的瑞格列奈片即诺和龙、那格列奈片即唐力等),此类药能促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应在开始进餐时服用;磺脲类(短效的甲苯磺丁脲即D860片、格列吡嗪即优哒灵片等,中效的格列齐特即达美康片等,长效的格列吡嗪控释片即瑞易宁片等),这类药也是能促进胰岛素分泌。无论短效、中效、长效均应餐前半小时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此类能抑制肠道内多糖的分解,延缓葡萄糖吸收,应在开始进餐时嚼碎口服。
6类药物可能会加重病情
①利尿药和降压药。噻嗪类利尿剂、氯噻酮、襻利尿剂、潴钾利尿剂和二氮嗪、中枢作用的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等。
②激素类药物。糖皮质激素、雌激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等。
③精神心理药物。泰尔登、氟哌啶醇、碳酸锂、吩噻嗪类、阿米替林、多虑平、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④儿茶酚胺药物。肾上腺素、异丙肾上素、左旋多巴、去甲肾上腺素、沙丁醇等。
⑤消炎镇痛药。消炎痛、大剂量的阿斯匹林、大剂量的扑热息痛、吗啡等。
⑥抗癌药物。四氧嘧啶、门冬酰胺、链佐脲菌素、环磷酰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