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控制好餐后血糖呢?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遇到不少中年人空腹血糖在7.0 mmol/L以下,但葡萄糖耐量试验查得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而被确诊为病。还有很多这样的患者,拿着一次或几次的空腹血糖化验单问医生接下来该怎么办,针对这种情况,不管检查结果在达标范围还是偏高,我们都会要求他们接着查一次餐后2小时血糖后再作打算。在心血管内科,也有越来越多的医生会给患者做葡萄糖耐量试验以查看其餐后2小时血糖的情况。
为什么要重视餐后血糖?
首先,控制好餐后血糖是整体血糖达标的重要环节。人体血糖由基础血糖(我们常说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两部分组成,两者相互影响。众所周知,的发生与饮食密切相关,饮食结构的不同,导致的高血糖水平也不一样。比如欧洲人以进食脂肪和蛋白质为主,他们的糖尿病患者大多表现为显著的空腹或过高。亚洲人的主食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所以高血糖主要体现在餐后。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患者查空腹血糖还算合格,而餐后血糖却不理想的原因之一。餐后血糖控制不好,整体血糖法达标,高血糖的危害依然存在。因而对于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我们要格外“多个心眼”。
其次,餐后血糖与死亡率明显相关。餐后血糖过高是冠心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换句话说,一个首次发生而有餐后高血糖的患者,与一个发生过心肌梗死的患者再次发时,其死亡率相等。所以同时患有或高血脂的“糖人”就要更加控制好自己的餐后血糖了。
如何才能控制好餐后血糖呢?
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的降糖方法不外乎两种: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降低餐后血糖的胰岛素主要靠短效或速效制剂。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大多能在医生的监测(很多医院都要求首次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住院进行适应胰岛素治疗,包括确定用量、不良反应以及自我注射等)或指导下规范注射,定时定量,所以血糖也比较稳定。本文重点是将相关口服药作一介绍。
针对餐后高血糖的口服药主要有两大类: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和α-糖苷酶抑制剂。
一、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此类口服药模拟人体胰岛素生理性分泌,降糖作用快而短。可单独或与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联合使用。目前有两种制剂:
1.:于餐前或进餐时口服,每次0.5~4毫克,从小剂量开始,按病情逐渐调整剂量,不进餐不服药,用药灵活,最大量不应超过16毫克。
现临床上常见的“”、“诺和龙”等都属于此类。需要说明的是,临床观察表明,诺和龙的降糖作用很强,因此患者在服用时更应注意与进食的配合,不仅要做到不进食不吃药,而且在药量不变的情况下,饮食量也不能随意改变,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2.那格列奈:其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有赖于血糖水平,故低血糖发生率低。常用剂量为每次120毫克,餐前口服。商品名有“丹平”、“唐力”等。
二、α-糖苷酶抑制剂
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高血糖。由于使碳水化合物缓慢吸收,还可以防止两餐之间的低血糖发生。可作为2型糖尿病的第一线用药,尤其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或不太高)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可单独用药或与双胍类、磺脲类合用。有两种制剂: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现临床上主要是阿卡波糖类。
1.正确服药方法
与第一口主食同时嚼服,剂量因个人血糖而异。以25毫克(半片)作为起始用量,可以减轻胃肠反应。
2.药物优点
(1)安全性高,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持续保持降糖作用,不会发生失效;对肝肾功能影响小;很少与其他药物发生作用。
(2)无心血管禁忌,还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
3.常见不良反应
临床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反应,如腹胀、排气增多或者腹泻,一般经治疗一个时期后可减轻(多数患者以半片为起始量,用药一周后即可适应)。如果不遵守规定的饮食控制,胃肠道副作用可能加重。如果控制饮食、正确服药一个时期后仍有严重不适的症状,应咨询医生。
4.注意事项
(1)单用阿卡波糖类药物不引起低血糖,但如果与磺脲类或胰岛素合用,仍可发生低血糖,且一旦发生,应直接用葡萄糖水处理,进食淀粉类食物无效。
(2)对肝、肾功能不全者仍应慎用,严重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小于25ml/分)的患者禁用,肝酶大于正常上限2.5倍时禁用。
(3)不宜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者。患有由于肠胀气而可能恶化的疾病(如严重的疝、肠梗阻、肠溃疡)的患者禁用。
(4)不用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及18岁以下的患者。
(5)行造影检查前后48小时内暂停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