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药广告到底可信不可信
虽然许多患者都知道病不能被根治,但是,当看到诱惑力极强的虚假广告时,还是会被欺骗。因此,患者只有掌握了识别假药的健康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上当受骗。
广告到底可信不可信
近年来,我国各大报纸、电台、网络上不断涌现各种神奇药品或特殊仪器的广告。尤其是宣传糖尿病、、等慢性病治疗的广告,都夸口称其产品有神奇疗效。
事实证明,所谓“神奇疗效”都是弥天大谎。在各大医院内分泌科几乎每天都可以见到因这些“ 神奇疗效” 药物而住院的患者。那些轻信这些宣传、放弃正规治疗的患者,最终是花钱买病,不仅被骗了金钱,还耽误了病情。
糖尿病患者面对那些吸引人的广告,不知是否该相信时,可以向正规医院的内分泌科大夫咨询。
因为医生所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要比广告更值得信赖。
糖尿病目前不能被根治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代谢紊乱导致的疾病,短时间内病情不可能有明显好转。正所谓“病去如抽丝”。那些所谓的几个疗程就能治愈糖尿病的宣传纯属编造。
糖尿病被治愈实际是临床治愈,即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患者一旦不控制饮食,运动量减少,或停止用药,则会出现血糖异常,使病情加重。目前,有关糖尿病治疗只研究到控制层面,且控制程度也是因人而异。对早期糖尿病患者来说,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治疗,达到比较好的控制效果;而对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而言,只能在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再加上药物进行控制。
正规药物经得起历史检验
众所周知,糖尿病的管理一共有“五驾马车”,这“五驾马车”的演变也是有历史的。起初,医学界公认的是“三驾马车”,即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然而,随着医学界对糖尿病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仅靠这三个方面不足以做到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及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因此,才发展为今天的“五驾马车”,增加了监测和教育。
目前市场上主流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也是久经考验的。1921年班廷发现胰岛素,1922年胰岛素在北美开始应用,1923年给第一位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1956年推出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1957年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这些正规药物均经历了长期的检验,其疗效和安全性都值得肯定。
中医药既法根治糖尿病也不能快速降血糖
中国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慢病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属于气阴两虚。中医药通过调理患者体质,使患者的身体情况得以改善,包括逐步解决口渴多饮、口干舌燥、、等问题。
但是,中医调理体质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对于糖尿病这种慢病来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疗效。中药治疗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 它不能直接降血糖。市面上的那些纯中药制剂、祖传秘方或天然植物药都不可能达到快速降血糖的效果。中医治疗最讲究对症治疗,因此,患者选择中医治病前,最好先咨询一下正规医院的专业中医。
食品不等于药品
药品是用来治病的,保健食品有什么作用呢?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适合特定人群食用,用以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保健食品和药品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使用目的不同。保健食品是用于调节机体功能,提高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改善亚健康状态,不以预防、治疗疾病为目的,不能代替药品。
2.使用方法不同。保健食品仅可口服,药品还可以注射、涂抹。
3.原料种类不同。有毒有害物质不得作为保健食品原料。
4.批准文号不同。自2004年国家成立了食品药品管理监督局后,卫食健字号一律要重新审批转为国食品健字号。药品是国药准字号。
个人效果没有普遍性
近年来,能治疗糖尿病的药品层出不穷,尤其是在药品广告中夹杂着不少患者的使用心得,令糖尿病患者眼花缭乱。
其实,所谓的“个人心得”忽视了以下两个方面:
1.虽然说血糖降了,但这个药真的安全吗?有没有毒副作用?这些都需要检查和医学评估。
2.药物到底是什么成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曝光的假药案件此起彼伏。那些号称纯中药的秘方、基因工程产品、高科技胰岛修复剂等所谓的神奇药物,多是掺入了廉价的西药,使得患者在短期内确实见到效果。而一旦没有把握住西药的成分和量,就可能导致出现低血糖。
所以,个例不具有普遍性,尚需大型临床试验来验证。
见药多问几个为什么
除实践外,时间也是检验真理的另一标准。一些虚假广告常常在被媒体曝光没几个月后,又改头换面、卷土重来。这时,糖尿病患者要识破虚假广告的真面目,就需要练就一双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睛。遇到广告常问问以下三个问题:①如何证明药物具有奇效?包括在哪些医院试用过,试用了多少人?有没有随机分组?是和什么药对比的?评价药物有效的指标是什么?②是谁在发布药物具有奇效的信息,是花钱买的广告,还是医学专业杂志?③该药物论文发表到现在多久了?最好去正规医院咨询医生,有哪些相关结论或评价。
对新药报道要多思考
有报道称“某种降糖新药面市,疗效多么好”,即使报道是真的,患者也不要简单理解为:“好啊,有好药了。”因为任何药物的效果都是有限的,有的患者适用,有的患者不适用,甚至有的用了反而会加重病情。
对于新技术、新疗法的报道,糖尿病患者应当作“ 新闻” 参考。到底这个药物有什么效果,会获得什么样的评价,自己是否适用等问题,需要到正规医院咨询。
编后语:假医假药之所以泛滥,一方面是因为骗子们丧尽天良,为获取利益不择手段;另一方面也因为相关部门不作为,监管不力。而虚假广告能堂而皇之登上各大报刊以及电视台,说明骗子正在公然挑衅公众的底线。很多年后,参与制假售假的骗子会被后人戳脊梁骨,而为假医假药做过广告的人将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为了“糖友”生存的尊严,为了我们的良心,请大家共同抵制假医假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