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不达标有三个因素 如何保证糖友血糖达标?
论是口服降糖药物还是各类胰岛素针剂,病治疗绝对不乏“精兵良将”,但我国当前仅有不到1/3的患者血糖达标。为何控制得如此不好呢?原因有哪些?糖友又应该通过哪些努力让血糖达标呢?下面让小编为你解答。
血糖不达标的原因有哪些?
1、状况频发。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告诉我们,一次严重的低血糖造成的严重事件,可以抹杀掉你多年来长期血糖控制的所有努力。所以严重低血糖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影响心脏功能。
在我们强化血糖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很多种药,才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值的范围之内。而其中药物的使用,可能会引起低血糖。因此,出于对低血糖引发的各种并发症的担心,医生往往不敢加大降糖力度。患者也会因害怕低血糖而不按医嘱服药,影响了长期的降糖效果。
2、依从性差。当前多数口服降糖药物都对服药时间有严格要求,必须在餐前或餐后服用,且需一天服用多次,由此带来的不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而临床发现,我们患者的依从性往往是比较差的,比如当症状不重的时候他可能会漏服一两次药;这几天的药吃完了,他也不着急去找医生开药,就不吃药了。事 实上,把血糖控制稳定不是为了控制你现在的症状,而是为了血糖的长期稳定,预防并发症。如果患者的依从性增加10%,糖化血红蛋白就可以因此下降0.1。
3、没有办法去遏制随着病程的进展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当病人被确诊为后,即便接受了治疗,可β细胞功能还在下降,十几年以后甚至丧失殆尽。如果不能有效遏制β细胞功能下降速度的话,我们就很难长期稳定好我们的血糖。
血糖达标的三个标准
血糖达标的三个标准是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达标。很多糖尿病患者只重视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而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事实上,如果仅空腹和餐后血糖达标,而没有控制好糖化血红蛋白,就证明血糖控制仍未达标。
只有空腹血糖控制在4.4~6.1毫摩尔/升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4.4~8.0毫摩尔/升之间,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才能达到理想的控制目标,即不仅要控制基础状态下的空腹高血糖,还要控制负荷状态的餐后高血糖,这两个血糖都控制好了,糖化血红蛋白才能降到理想水平,进而延缓和防止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要持之以恒
专家强调,糖尿病患者在积极治疗糖尿病的同时更应科学地进行自我管理,持之以恒地进行血糖、血压、血脂、体重及并发症等情况的自我监测,提高生活质量。
血糖:监测血糖一般分为四点法、五点法、七点法。四点法为三餐前+睡前,或空腹+三餐后2小时;五点法为空腹+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七点法为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有条件的还需要加测夜间3点钟的血糖,以防止夜间低血糖发生。
血压:大约34%—75%的2型糖尿病患者会合并,所以糖尿病患者都应定期检测自己的血压,如每2—3个月测一天血压。简易的方法是可从起床到入睡每小时测一次。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
血脂:每3—6个月监测血脂变化,主要包括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单纯的糖尿病或患者应控制在:总胆固醇小于4.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2.5mmol/L,甘油三脂小于1.7mmol/L。合并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应控制在:总胆固醇小于3.1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1.8mmol/L。
体重:与糖尿病互为因果关系。肥胖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肥胖人群中约50%的人会患上糖尿病;80%的2型糖尿病患者,所以要每天称体重防控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