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除术后内疝应该如何预防
胃切除术后内疝的发生与手术方法和操作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减少内疝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推荐采用Billroth Ⅰ吻合方式。这种胃大部分切除后的吻合方式,使胃肠道接近正常的解剖和生理状态,并发症较少。该方式因胃十二指肠吻合后产生的张力以及后间隙的封闭状态,能有效预防大多数胃切除术后内疝的发生。对于胃良性病变和胃窦胃癌,我们应尽量采用Billroth Ⅰ式吻合。
考虑消除或缩小后间隙。后间隙是内疝的潜在基础,因此在胃切除手术中,是否需要关闭后间隙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关闭后间隙是避免内疝的有效措施。大多数学者认为后间隙边缘不规则,缝线不应穿过肠壁,因此可靠修复较为困难。如果不当缝合,可能导致空肠输入环、输出环或横结肠梗阻。我们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如缩短输入环等,以缩小后间隙,减少内疝的发生。
输入环的长度与内疝的发生密切相关。在手术中,无论采用结肠前还是结肠后方式,都应尽量缩短输入环的长度,以减少后间隙,从而降低内疝的发生率。在BillrothⅡ式胃空肠吻合术中,输入环空肠的留置长度需根据个体情况确定,以确保配合口无张力、无压迫症状,并且越短越好。
研究还表明,十二指肠和端局部解剖特征的变异与内疝的发生有关。通过改变各种解剖变异,例如游离十二指肠第四段和缩短输入环长度,可以避免输入环综合征和内疝的发生。对于大网膜肥厚者,作结肠前胃空肠吻合时最好将其切除。
选择合适的匹配方法也非常重要。由于大多数个体的十二指肠空肠曲线位于脊柱左侧,因此结肠前空肠输入环的小弯曲匹配可能导致输入环肠管及其系膜前后交叉等解剖关系紊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建议结肠后输入环应尽可能采用大弯曲匹配,以缩短空肠输入环的长度。
术后的饮食和体力劳动恢复应适当。饮食过量或术后剧烈活动可能诱发内疝,因此应多吃少量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餐后剧烈活动。横结肠系膜在根部的开口修复和固定应可靠,不宜过高,以防横结肠系膜开口。
通过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消除或缩小后间隙、控制输入环长度、选择合适的匹配方法以及术后适当饮食和劳动恢复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胃切除术后内疝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