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治疗的注意事项
胎儿治疗与新生儿治疗策略解析
在妊娠早期、中期和晚期,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手段,包括连续10天的维生素K 2mg和维生素C 500mg静脉注射,每天一次,以及每天两次的吸氧治疗。这种治疗方案在整个怀孕期间持续进行,有助于减少死产、流产、早产和新生儿症状的风险。随着妊娠的进展,足月抗体的产生增多,对胎儿的影响增大,死胎机会也随之增加。及时有效的治疗变得尤为重要。
对于存在Rh血型不合或有死胎史的孕妇,当抗体效率发生变化,胎儿心音噪音、妊娠末期腹围和体重过度增加等状况出现时,应考虑提前终止妊娠。在35至38周时进行引产,并力争L/S比值≥口服苯一周以减少RDS。宫内输血和腹腔注血也是拯救胎儿生命的重要手段。
新生儿治疗重点在于预防和治疗贫血和心力衰竭。当新生儿出现贫血、全身水肿、腹水、心力衰竭等症状时,应考虑换血治疗。换血指征包括脐血红蛋白低于120g/L、血清胆红素过高或出现胆红素脑病症状等。血型选择方面,Rh溶血病应采用ABO同型(或O型)Rh阴性肝素化血,而ABO溶血病则用AB型血浆加O混合型红细胞后的血液。换血过程中需注意抗凝剂的使用、换血步骤的规范以及脐静脉血液交换的技巧。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一些细节问题。例如,在胎儿娩出时,应即钳住脐带以避免脐血流入儿体过多;在换血过程中,要确保血液的温度适宜,避免过低引起循环停止;要密切关注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做好防范窒息的准备。对于换血后的新生儿,还需注意纠正贫血、改善缺氧状况,并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
当我们进行血液交换时,特别重视静脉压的管理。导管垂直于腹部测量静脉压,以减小血液凝固的机会。每次更换的血液量为100ml,当静脉压超过8cmH2O时,我们特别警惕缺血性休克的风险,因此采取“多抽少注”的策略,保持出入量平衡。整个换血过程中,换血量根据婴儿的体重进行计算,约为婴儿全面量的两倍,总量在400至600ml之间。这个量可以替换掉约85%的致敏红细胞。
手术完成后,我们会继续对婴儿进行光疗护理,并密切关注其心跳、呼吸、黄疸程度以及是否有嗜睡、拒绝进食、易怒、抽搐、拥抱反射等症状。会进行维生素的使用和感染预防工作。在换血后的治疗中,我们还会定期进行血常规检查、胆红素检测以及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监测,直到黄疸停止出现。如果血红蛋白低于特定水平,我们会考虑进行输血。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一次性血液交换后,组织内血管外区的胆红素可以返回血浆,敏感红细胞的溶血和红细胞的分解可能会再次增加血清胆红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根据指征再次考虑进行血液交换。尽管过去需要四次关键变化才能挽救生命,但现在我们在光疗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换血或二次换血。我们的目标是确保婴儿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