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便秘是怎么引起的
一、病因
单纯性便秘大多源于结肠吸水增加,其背后隐藏着多种原因。
1. 饮食问题:婴儿摄入不足时,消化后的液体被身体吸收,残留物变少,导致粪便减少且稠厚。牛奶中糖分不足会使肠蠕动减缓,引发大便干燥。饮食时间不规律或营养不良,都会削弱腹肌和肠肌张力,降低收缩力,形成恶性循环并加重便秘。
2. 食物成分不当:食物的组成对大便性质有直接影响。如摄入过多蛋白质而碳水化合物不足时,肠道菌群发酵作用减弱,大便趋向碱性并干燥;反之,若摄入较多碳水化合物,肠道发酵细菌增多,产生更多酸性物质,大便变软且频率增加。摄入特定食物如大量钙化酪蛋白会导致粪便中含有大量不溶性钙皂,米粉和面粉类食品也较易引发便秘。偏食如爱吃肉类而少摄蔬菜,纤维素不足,同样容易引发便秘。
3. 肠功能障碍:生活习惯不规律、排便时间不固定,缺乏排便条件反射,是常见的便秘原因。学龄儿童因上课时间紧张而抑制排便,也是常见情形。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胆碱药物、抗酸药物等,会减缓肠蠕动而导致便秘。
4. 身体生理异常:如肛裂、肛门狭窄、先天性巨结肠等身体疾病以及遗传因素都可能引发便秘。
5. 精神因素:儿童突然遭受精神刺激或环境变化也可能导致短期便秘。
二、发病机制
1. 有意识地抑制排便:当排便刺激消失时,粪便可能变得干燥并引发排便疼痛,这种情况可能进一步抑制排便。某些情况下,儿童可能因为有趣、害怕上课迟到等原因而抑制排便。医务人员可能不了解住院儿童的排便需求,或儿童希望单独上厕所等情况都可能造成排便抑制。不愉快的排便训练也可能使儿童反应性地拒绝合作。
2. 脊髓病变:当脊髓在排便中心部位受损时,个体将失去随意控制排便的能力,排便成为反射动作。若排便中心受损严重,直肠感觉可能完全丧失,导致大便失禁。正常的直肠控制是由肛门括约肌和肛门外括约肌共同完成的。当控制外括约肌的身体和神经受损时,直肠失禁可能发生。在这种情况下,直肠只能通过内括约肌的反射舒张来排空。外括约肌的功能丧失导致直肠失禁,可能与脊髓横断、脑膜膨出、脊髓发育不良等疾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