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哪些危害呢
紫癜是一种日常生活中颇为常见的疾病,其危害不可小觑。针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我们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为特点的病症。伴随着皮肤粘膜上的紫癜,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妇女月经过多或严重的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更为严重的是,颅内出血可能是此疾病致死的主要原因。
过敏性紫癜则表现为四肢皮肤分布斑点,甚至可能影响全身。严重的患者可能伴有关节疼痛或腹痛,甚至出现便血、吐血等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发展为紫癜肾炎。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从而引起紫癜。而中的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临床上主要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类型,二者的发病机理及表现有着显著的不同。
对于急性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数发生在10岁以下的儿童,且病前有病毒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风疹、麻疹等。成人急性型较为罕见,且病情较儿童更为严重。患者会有发热症状,主要体现为皮肤、粘膜出血,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还可能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甚至脊髓或颅内出血,这可能危及生命。
慢性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更为常见,占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80%。患者多为10-40岁的女性,病程隐匿。可能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出血倾向,如反复鼻出血或月经过多。皮肤和粘膜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出现血瘀,但更常见于四肢远端。患者还可能有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虽然颅内出血较为少见,但在急性发作时仍有可能发生。
关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但大多数人认为这与免疫有关。目前,西医治疗的首选药物是激素,虽然服用后血小板一般会增加,但激素的副作用很大。脾切除术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并且容易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引起严重感染,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更为重要的是,脾切除术后的复发率较高。
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危害都不容小觑。一旦发现有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以防止疾病造成更大的伤害。希望能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危害及其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