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有哪些病因
核心提示: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特别是在5至10岁之间,贫血的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并且往往伴随着多种先天性畸形。这些畸形可能涉及骨骼系统、皮肤以及身体其他方面。
病因学方面,这一现象可能与以下因素紧密相关:
(一)药物因素:药物是最常见的病因。药物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与药物剂量有关的毒性作用,如抗肿瘤药物、阿糖胞苷和甲氨蝶呤等,它们主要作用于易于分裂的成熟多能干细胞,达到一定剂量会导致抑制。这种抑制通常是可逆的,停药后可以恢复。另一种是与剂量无关的药物过敏,如氯霉素等,可能导致持续性的再生障碍。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药物性再生障碍。据调查,半年内服用氯霉素的风险是对照组的33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内粒体DNA聚合酶以及血红素合成有关。还可能通过自身免疫直接抑制造血干细胞或直接损伤干细胞的染色体。
(二)化学毒物:苯及其衍化物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的研究肯定。苯的毒性作用是由其代谢物引起的,后者可作用于造血祖细胞,抑制其DNA和RNA合成,从而损害染色体。近年来,由于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劳动保护的忽视,苯中毒导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三)电离辐射:X线、γ线或中子等可以穿透或进入细胞,直接损害造血干细胞和微环境。长期超过允许范围的辐射会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四)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系已经得到确认。肝炎病毒可以直接抑制造血干细胞,导致染色体畸变,并通过病毒介导自身免疫异常。病毒感染还可能破坏微循环。
(五)免疫因素:再生障碍性贫血可继发于胸腺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抑制血干细胞的抗体可在患者血清中被发现。
(六)遗传因素:如Fanconi贫血,是一种具有家族性的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此病常伴随多种先天性畸形,如拇指短或缺、多指、桡骨缩短等骨骼系统问题,皮肤色素沉着也很常见。由于DNA修复机制存在缺陷,这种贫血患者的恶性肿瘤,特别是白血病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近亲结婚的后代中,这种贫血的发病率达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