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病综合征发病机制是什么
我们过去一直存在一个误区,认为肾病主要影响的是成年人,直到儿童肾病综合征的出现,让我们对孩子的肾脏健康引起了关注。肾脏是我们身体的重要器官,对儿童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保护孩子的健康。
儿童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有多种理论,我们来逐一了解。
首先是唾液酸理论,也就是经典的发病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肾小球上皮足突细胞的肿胀和融合破坏了唾液酸糖的原始结构,导致负电荷消失,从而使得白蛋白形成蛋白尿。
接下来是免疫学发病机制,它涉及到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以及补充系统。在体液免疫方面,免疫复合物(IC)和免疫球蛋白异常(如血液IgG分解增加、合成减少、抗体生成减少等)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细胞免疫异常则表现为循环T淋巴细胞数量的异常变化。而在补充系统中,旁路路径B由于缺乏影响机体对带荚膜的大肠埃希杆菌、肺炎球菌的调节能力,补体活力下降,C5b-9(膜攻击复合物)的出现等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抗体直接损伤肾小球、中性多形核粒细胞(PMN)释放的蛋白质溶解酶等。这些物质产生活性氧,释放阳离子蛋白,单核细胞聚集释放各种蛋白酶、胶原酶、氧自由基、细胞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也对肾病综合征的发病产生了影响。
除了上述的发病机制,近年来对肾病综合征的水肿机制和高脂血症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除了传统的观点外,还有许多肾内因素导致了水肿的发生。而激素耐药性难治性肾病则与高脂血症密切相关,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变化,不仅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且VLDL的肾毒性还会与GBM多价阴离子结合进入系膜区导致肾损伤。
了解儿童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疾病,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风险因素,保护孩子的肾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