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横贯性脊髓炎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在治疗急性脊髓炎的过程中,我们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来制定治疗方案。对于病原体感染明确的病患,应针对性地使用抗病原体药物;对于疑似血管疾病导致的脊髓缺血损伤,需结合改善循环的药物进行治疗;鉴于大多数急性脊髓炎主要是脱髓鞘损伤,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案是调整免疫治疗。
1. 皮质类固醇疗法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常使用地塞米松(氟美松)进行静脉滴注,剂量根据患者病情而定。有些学者主张采用甲泼尼龙冲击疗法,并在治疗后换用泼尼松逐渐减量。这种疗法在一些病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Kalita等待报告的9例病人,其中6例在服药后肌力明显恢复,运动传导速度提高,深感障碍减少。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溃疡等患者应谨慎使用。
2. 大剂量的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免疫球蛋白可以中和血液循环中的T细胞受体,调节免疫反应,促进髓鞘再生和胶质细胞增生。适用于急性期、危重病情或对激素禁忌的患者。其副作用较小,偶尔会出现面部潮红、血压下降等反应。
3. 对于激素治疗无效、病情危重、进展迅速的患者,可以采用血浆交换疗法或输入新鲜血浆来缓解症状。血浆交换疗法一次/日,持续一个疗程;而输入新鲜血浆则可以提高患者免疫力,增强肌肉力量。
除了上述疗法,还可以采取其他辅助治疗手段如改善脊髓血液循环的神经营养药物、抗生素防止感染等。对于呼吸肌麻痹严重的患者,应立即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护理,定期翻身、拍背,清洁膀胱,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康复期则鼓励患者进行身体功能锻炼,辅以针灸、物理治疗、按摩等。
至于预后,急性脊髓炎的预后与脊髓损伤的范围、程度、休克期的长度等因素有关。邓荣昆等分析的数据显示,激素治疗对改善病情有积极作用。而呼吸肌麻痹、褥疮、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则是该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我们应对这些并发症保持警惕,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急性脊髓炎的治疗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精细操作的过程,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