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如何确诊呢
阿尔茨海默病你不知道的,其实它没那么遥远。你是否曾经想过老人痴呆的样子?是否曾经害怕自己也会走向这一步?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确诊,让我们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
目录:
阿尔茨海默病能否治疗?如何确诊阿尔茨海默病?B族维生素能否预防阿尔茨海默病?中药抑肝散的作用?阿尔茨海默病的分期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解答这些问题。
一、阿尔茨海默病可以治吗?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至今仍未找到特效方法,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治疗:
1. 针对递质障碍的治疗:尤其是胆碱能系统缺陷的治疗,提高胆碱能活性的治疗是关键。
2. 改善脑循环和脑代谢:使用改善脑代谢的药物,如萘呋胺(克拉瑞啶),可以延缓细胞衰老过程,保护海马神经对抗缺血性损害,改善智力损伤的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能力、记忆和智力。
3. 钙离子拮抗剂的治疗作用:尼莫地平(尼莫通)作为钙通道阻滞剂,能够降低细胞内钙浓度,促进受伤神经元的再生,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改善学习和记忆能力。尽管其确切机制尚未阐明,但对高血压、阿尔茨海默病所致的记忆障碍有明显疗效。通过语言沟通、神情举止的表达,让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感受身边人的关爱,安排妥当其日常起居,也能让病症缓和。
二、阿尔茨海默病如何确诊?
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和临床诊断:
1. 检查诊断:通过病人近记忆及远记忆的减退情况,进行神经心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痴呆的疾病。最终的确诊需要依靠病理检查脑组织。
2. 临床诊断:根据病史及精神检查,观察主要临床相是否为痴呆综合征,起病是否缓慢且呈进行性,病程是否超过四个月,并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及脑电图、CT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
三、B族维生素不能防止阿尔茨海默病
一些人曾认为B族维生素可能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但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一假设并不正确。由英国团队领导的新研究发现,B族维生素如叶酸和B12与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对待B族维生素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
克拉克博士及其研究团队开始深入挖掘“同型半胱氨酸假说”,这一假说与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逐渐侵蚀大脑功能,使记忆力、思考能力和行为能力逐渐丧失的神经系统疾病。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高血液水平的同型半胱氨酸与疾病风险增加紧密相关。
维生素B-12和叶酸能有效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这一发现促使了同型半胱氨酸假说的诞生,认为通过摄取B族维生素,可以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从而预防阿尔茨海默病。为了验证这一假说,克拉克博士和他的团队进行了一项全面的meta分析,回顾了涉及约22000名参与者的11项临床试验。这些研究比较了B族维生素和安慰剂对患者大脑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尽管摄取B族维生素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有所下降,但对大脑功能并未产生显著影响。在评估总体大脑功能、记忆力和执行力等方面的测试中,未观察到B族维生素与安慰剂组之间的差异。
克拉克博士在一份报告中表示,这一研究对同型半胱氨酸假说产生了重大打击。“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B族维生素并不能减少认知能力的衰退。”他遗憾地表示,“服用叶酸和维生素B12并不能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英国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导者西蒙雷德利博士表示,这一发现强调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寻找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他也提醒公众,目前许多成年人服用的复合维生素并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它们对心脏和大脑有益。更健康的饮食方式,如多吃水果和蔬菜,避免过量摄入红肉和热量,可能是更明智的选择。
而在中药研究领域,抑肝散被发现可以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在实验室研究中,针对遗传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神经细胞实验显示,添加抑肝散可以降低神经细胞的死亡比例。抑肝散常用于治疗腹胀、惊悸、失眠等症状,在日本也被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治疗。
从西医角度看,阿尔茨海默病可分为临床前期、轻度认知损害期和痴呆期三个阶段。而在中医角度,痴呆期又可细分为平台期、波动期和下滑期。平台期主要表现为肾虚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等;波动期则会出现痰浊、血瘀、火热等症状。了解这些分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学分期解读
在清代,《辨证录》中的一句话“痰气愈重呆气愈深”,揭示了痴呆病情与痰气的关系。阿尔茨海默病的中期阶段,临床表现波动性大,其成因可归于痰浊。临床实践中,我们观察到不少患者病情在痰浊的影响下逐渐加重。
血瘀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有些患者可能在早期并未表现出明显迹象,但突然遭遇脑梗塞或脑出血,病情急剧恶化。这容易让人误认为是中风引起的血管性痴呆,经过详细的排查,包括心理学筛查、临床病史调查和神经影像学扫描,我们发现其实是阿尔茨海默病引发的病情波动。
另一种表现则是患者的症状主要体现在精神行为方面,如脾气暴躁、失眠、与人争执、甚至出现攻击行为。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这类症状被归纳为“诸躁狂越”,表现为烦躁不安、发狂失智等。这些症状在中医理论中被解释为火热所致。
病情进一步发展到晚期,便进入了所谓的下滑期或恶化期。这一阶段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三点。患者表现出神惫如寐,疲惫不堪,意识模糊。患者的知觉和运动已失去自我控制,表现出知动失司的症状,如不知冷暖、大小便失禁等。患者还可能出现行神失控的行为变化,如大怒、打人骂人等。虚极生风则是极少数患者的第四个特征,表现为小幅度的肌肉或肢体抽动。
神惫如寐、知动失司、形神失控、虚极生风这四种情况构成了病情下滑的四个表现特征。当患者表现出其中的两项特征时,就已经进入了阿尔茨海默病的重度晚期阶段。患者常出现肾气虚、脾气虚、肝气虚等症状。
从中医角度解读,阿尔茨海默病的痴呆期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都有其独特的中医理论背景,包括痰浊、血瘀、火热等因素。深入理解这些分期特征,有助于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提供更精准的中医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