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上榜(都是必读经典) 李白最著名的20首诗
方日排行为您整理了望天门山上榜(都是必读经典),分别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子夜秋歌、将进酒、上李邕、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山中问答、月下独酌、赠汪伦、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告诉您李白最著名的20首诗的详细景点,供您参考选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子夜秋歌
《子夜四时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首李白的《子夜四时歌四首》,每首六句,分咏春、夏、秋、冬四季。六朝乐府即有《子夜四时歌》,为李白所承。这四首诗分别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第一首写春景,秦罗敷采桑的故事;第二首写夏景,西施若耶采莲的故事;第三首写秋景,戍妇为征人织布捣衣之事;第四首写冬景,戍妇为征夫缝制棉衣之事。四首诗连起来则是一组彩绘的春夏秋冬四扇屏美人图。组诗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将进酒
《将进酒》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沿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七言歌行。《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此诗思想内容非常深沉,艺术表现非常成熟,在同题作品中影响最大。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诗中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情怀,体现出诗人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全诗情感饱满,无论喜怒哀乐,其奔涌迸发均如江河流泻,不可遏止,且起伏跌宕,变化剧烈;在手法上多用夸张,且常以巨额数词修饰,既表现出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又使诗作本身显得笔墨酣畅,抒情有力;在结构上大开大阖,张弛有度,充分体现了李白七言歌行的豪放特色。
上李邕
《上李邕》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李邕在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画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全诗语气直率不谦,充满了初出犊儿不怕虎的锐气。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创作时间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相近,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不久。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被赐金放还,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此诗前六句主要内容是写景状物,描绘了登上谢脁楼所见到的美丽景色。首联从大处落笔,写登楼远眺,总揽宣城风光;颔联具体写江城如画以明镜喻秋水的清澈澄明,以彩虹喻双桥的水中倒影;颈联具体写山晚晴空傍晚秋色,山野炊烟,橘柚深碧,梧桐微黄。尾联点明怀念谢脁之题旨,与首联呼应,从登临到怀古,抒发了对先贤的追慕之情。全诗语言清新优美,格调淡雅脱俗,意境苍凉旷远。
山中问答
《山中问答》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作于开元十七年(729年)或十八年(730年)李白在白兆山桃花岩隐居时期。《山中问答》是一首古绝,以问答形式抒发作者隐居生活的自在天然的情趣,也反映了诗人的矛盾心理。全诗语言朴素,转接轻灵,活泼流利,浑然天成;用笔有虚有实,实处形象可感,虚处一触即止,虚实对比,意蕴幽邃;诗境似近而实远,诗情似淡而实浓。
月下独酌
《月下独酌四首》又名《月下独酌》,《月下独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四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意表明,诗人心中愁闷,遂以月为友,对酒当歌,及时行乐。组诗运用丰富的想象,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到不孤独,再由不孤独到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深处却有无限的凄凉。全诗笔触细腻,构思奇特,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旷达乐观、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豪放个性。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赠汪伦
《赠汪伦》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或天宝十四载(755年),当时李白自秋浦往泾县(今属安徽)漫游。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诗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两首诗,一般认为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前后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两首诗一为五言古诗,一为七言绝句。这两首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都以庐山的香炉峰入笔描写庐山瀑布之景,都用挂字突出瀑布如珠帘垂空,以高度夸张的艺术手法,把瀑布勾画得传神入化,然后细致地描写瀑布的具体景象,将飞流直泻的瀑布描写得雄伟奇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其中第二首七绝历来广为传诵。其前两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奇伟景象,既有朦胧美,又有雄壮美;后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和气势,可谓字字珠玑。
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坐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翌年春,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诗人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此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次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