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上榜(赞美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李白最有仙气的十首诗

生活百科 2023-01-17 20:57生活常识www.tangniaobingw.cn

方日排行为您整理了望天门山上榜(赞美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分别有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寻雍尊师隐居、送友人、望天门山、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乌栖曲、早春寄王汉阳、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夜下征虏亭,告诉您李白最有仙气的十首诗的详细景点,供您参考选择。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又叫《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为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主要抒写送别友人裴图南的情景,蕴含着对友人归隐的赞赏和慰藉之意,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王夫之说这首诗托体高,著笔平。所谓托体高,就是说这首诗以立意取胜;著笔平,也就是用语朴实。这种写法质朴自然,不加以藻饰,直抒胸臆,是汉魏风骨的继承。作为一个整体,铸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表现出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胸襟气度。由于诗的概括力很强,把丰富的思想感情紧缩在具体的形象之中,所以内容上十分有味。这首诗,决不是那些用词雕琢、一味铺陈语言的作品所能比拟的。

寻雍尊师隐居

《寻雍尊师隐居》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可能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当作于蜀中。由于资料不足,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定。此诗通过作者入山造访之所见所感,浓笔重彩地描绘了深山幽谷的瑰丽景物,倾诉了作者对雍尊师仰慕之意以及寻访不遇的惆怅之情。首联点明雍尊师所居之处高远非凡,处林泉伴日月,遗世独居,自在逍遥;颔联写林壑幽深,寻访不易,以加浓气氛;颈联使用道家典故,以青牛卧白鹤眠颂扬雍尊师道行高深,境界非凡;尾联写诗人在暮色苍茫,寒烟四合中独上归程。全诗再现了李白洒脱矫健、豪爽多情的神态风姿,也表明他在艺术上已经达到挥笔落纸如云烟的境地。

送友人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为李白名篇之一,全诗八句四十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与离情别绪之意。此诗写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起句点出送友远行时的景物环境,继写友人别后将如孤蓬万里,不知要飘泊到何处,隐含不忍分离之情。后四句寓情于景,把惜别的情思写得委婉含蓄,深切感人。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红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李白作此诗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李白一生中曾两入长安,第一次是在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岁时;第二次是在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四十二岁时。此诗写于李白初入长安隐居终南山时期。另一种说法是李白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春,时李白五十二岁,正隐居终南山。而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前四句写诗人下山归途所见,中间四句写诗人到斛斯山人家所见,末六句写两人饮酒交欢及诗人的感慨,流露了诗人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的感情。全诗都用赋体写成,情景交融,色彩鲜明,神情飞扬,语言淳厚质朴,风格真率自然。

乌栖曲

《乌栖曲》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于开元十九年(731年)在吴越一带漫游时所作,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其时当与《苏台览古》的创作时间相隔不久。诗表面上写吴王,实际上讽刺唐玄宗。此诗通过日暮乌栖、落日衔山、秋月坠江等富于象征色彩的物象,暗示荒淫的君王不可避免的乐极生悲的下场。全诗在形式上作了大胆的创新,借旧题的歌咏艳情转为讽刺宫廷淫靡生活,纯用客观叙写,不入一句贬辞,但讽刺却很尖锐、冷峻、深刻。

早春寄王汉阳

《早春寄王汉阳》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是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在江夏时所作。诗中表现思念友人的一片真情厚意。此诗前四句主要是围绕着春还二字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早春的气息。先写闻道,再写走访,直至东风荡入之后,方见焕然春景,紧扣春还二字娓娓写来。后四句是邀请友人前来醉饮赏春五六句是全诗的承转机杼之句;七八句不直言说透邀请二字,却以超脱的想象把邀请的殷切之情表达出来。此诗之妙,即在于写阳春之气不落俗套,诗词通俗易懂,新鲜活泼,全似从心里流出,饶有情致。全诗结末一股按撩不住的赏春激情全从连日醉壶觞数字一涌而出,足以荡人心魄。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读书时所作的五律。此诗主要写作者上戴天山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全诗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该诗突出访了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创作时间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相近,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不久。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被赐金放还,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此诗前六句主要内容是写景状物,描绘了登上谢脁楼所见到的美丽景色。首联从大处落笔,写登楼远眺,总揽宣城风光;颔联具体写江城如画以明镜喻秋水的清澈澄明,以彩虹喻双桥的水中倒影;颈联具体写山晚晴空傍晚秋色,山野炊烟,橘柚深碧,梧桐微黄。尾联点明怀念谢脁之题旨,与首联呼应,从登临到怀古,抒发了对先贤的追慕之情。全诗语言清新优美,格调淡雅脱俗,意境苍凉旷远。

夜下征虏亭

《夜下征虏亭》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李白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暮春由此登舟,往游广陵,即兴写下此诗。诗人运用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在诗中形象地描绘了从征虏亭(在今南京)到广陵(今扬州)一带的江中夜景小舟朝广陵驶去,明月照着征虏亭。远望山花如美丽的绣颊,江上渔火像点点的流萤。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出游的喜悦之情。全诗语言如话,意境如画,对客观景物神态的描绘逼真传神,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