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上榜(有口皆碑传诵千古) 十大经典唐诗
方日排行为您整理了赋得古原草送别上榜(有口皆碑传诵千古),分别有枫桥夜泊、题破山寺后禅院、赋得古原草送别、凉州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高、黄鹤楼、登鹳雀楼、送元二使安西、登岳阳楼,告诉您十大经典唐诗的详细景点,供您参考选择。
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诗作。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选入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教科书也收录此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题壁诗作,曾入选《唐诗三百首》,该诗现存有5个版本,具体创作时间不明,只知是诗人仕途不得意游山时所留,诗中所写的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始建于南朝,到唐代已属古寺。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也是作者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赋得古原草送别》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句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传诵千古。
凉州词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翰的组诗作品。这是一组边塞诗,其具体创作时间未能确证。《凉州词》是乐府歌词,是按凉州(今甘肃武威)地方乐调歌唱的。《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第一首诗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第二首诗抓住边塞风光景物的特点,抒写边关将士们夜闻笳声而触动的思乡之情。这两首诗意境开阔,语言华美,节奏明快,富有浪漫气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诗作。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虽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登高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该诗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全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黄鹤楼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的诗作。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得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此诗篇幅虽短,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不时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其送行之地是渭城。诗人送友人元二远赴安西都护府,从长安一带送到渭城客舍,到了分手之地,作这首七绝送别。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全诗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语言抒发别情,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深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曲。该诗在唐代便被谱成歌曲演唱,成了离筵别席上的送行之歌,称为阳关曲。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杜甫离开夔州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登上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登岳阳楼》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这首诗意蕴丰厚,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显得雄浑大气,气度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