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上榜(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中国古代十大古诗排名
方日排行为您整理了登鹳雀楼上榜(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分别有登鹳雀楼、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静夜思、悯农、七步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关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告诉您中国古代十大古诗排名的详细景点,供您参考选择。
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作朱斌)的诗作。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得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此诗篇幅虽短,却以千钧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此诗还不时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
游子吟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之情。此诗情感真挚自然,虽无藻绘与雕饰,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十七岁的时候创作的诗歌。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而作,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全诗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阕词。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静夜思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当时李白二十六岁,在扬州(今属江苏)旅舍。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旅居在外的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而思念家乡的感受。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诗人的思乡之情。全诗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悯农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所作。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义务教育教科书。《悯农二首》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以 语近意深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七步诗
《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出自于《世说新语》,是一首五言诗,目前有着四个版本。在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后,曹丕想除掉曹植,而曹植在七步中成事故名《七步诗》。《七步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表达了对曹丕的强烈不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为作者绝笔,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关雎
《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作者不可考,但该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首章以关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的相思与追求。全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章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诗作。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虽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