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已在野外绝迹 中国十大濒危龟类
方日排行为您整理了大多已在野外绝迹,它们是山瑞鳖、鼋、玳瑁、四爪陆龟、枫叶龟、云南闭壳龟、三线闭壳龟、凹甲陆龟、绿海龟、蠵龟,帮您了解中国十大濒危龟类的详细信息,供参考选择。
山瑞鳖
山瑞鳖(英文名Wattle-necked Softshell Turtle;拉丁学名Palea steindachneri),又叫山瑞,龟鳖目、鳖科下动物,生活于山地的河流和池塘中,以水栖小动物为食、软体动物、甲壳动物和鱼虾等为食。外形呈圆形与俗称“甲鱼”的中华鳖十分相似;山瑞鳖较为肥厚,体积比一般的中华鳖大很多,头较中华鳖而言更为尖细,且头两侧背甲外缘有好些疣粒。体长30—40厘米,宽23厘米左右,体重20千克左右。CITES附录Ⅱ级;IUCN 红色名录: EN(2000)。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鼋
鼋(yuán),也称蓝团鱼、银鱼等,是鳖科、鼋属动物,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鼋生活在亚洲,是鳖类中最大的一种,主要栖息于内陆、流动缓慢的淡水河流和溪流中,多分布于印度(东部和南部)、孟加拉国、缅甸、泰国、马来西亚、中国(东部和南部)等地。鼋是一种伏击捕食者,肉食性,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和鱼类为食。
玳瑁
玳瑁属爬行纲,海龟科的海洋动物。一般长约0.6米,大者可达1.6米。它们主要的生活区是浅水礁湖和珊瑚礁区,最主要的食物是海绵。玳瑁的背甲棕红色,表面光滑发亮,有浅黄色云斑,非常漂亮。不幸的是,也因为如此,玳瑁遭到人类的滥杀,将其甲片入药,角质板制成眼镜框或各式装饰品。无止境的捕捞,已经让玳瑁成为濒危物种,在中国近海也几乎绝迹。
四爪陆龟
四爪陆龟,又名草原龟、旱龟、陆龟等,是爬行纲、陆龟科动物,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四爪陆龟多分布于阿富汗、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中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等国家,生活于海拔600-1100米的黄土丘陵地区,洞穴隐蔽,早晚活动,但主要随温度变化决定其活动时间。四爪陆龟草食性动物,以植物的茎、叶、花及果实为食。
枫叶龟
枫叶龟,学名“地龟”,也称黑胸叶龟、十二棱龟、金龟等,是龟科、地龟属半水栖的龟类。枫叶龟体型较小,成体背甲长120mm,宽78mm;背甲多见金黄色,中央具三条嵴棱,前后缘均具齿状,共十二枚;腹甲棕黑色,两侧有浅黄色斑纹,甲桥明显,背腹甲间借骨缝相连;后肢浅棕色,散布有红色或黑色斑纹,趾间有蹼,尾细短。枫叶龟主要栖息地在山区丛林、小溪及山涧小河边,虽然是半水龟更偏向于陆地。
云南闭壳龟
云南闭壳龟为中国的特有物种,成体壳长140 毫米左右,背甲为橄榄色或奶栗色。该龟种仅被发现于我国云南省的昆明和东川,现今自然数量极其罕见,仅知有保存于大英博物馆及上海自然博物馆共6号全模标本。而且,它们的人工养殖情况也十分的不乐观,2003年1月~2006年6月期间,经统计6种中国特有闭壳龟中人工驯养繁育种群最少的便是云南闭壳龟,仅仅2只。
三线闭壳龟
三线闭壳龟又称金钱龟、金头龟、红边龟、红肚龟、断板龟、川字背龟,分类上属爬行纲,龟鳖目,龟科,闭壳龟属。三线闭壳龟国内主要分布在海南、广西、福建以及广东省的深山溪涧等地方,国外分布于越南、老挝。三线闭壳龟头较细长,头背部蜡黄,顶部光滑无鳞,吻钝,上椽略勾曲,喉部颈部浅橘红色,头侧眼后有棱形褐斑块,属于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凹甲陆龟
凹甲陆龟,又名麒麟陆龟,是陆龟科、凹甲陆龟属动物,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凹甲陆龟多分布于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柬埔寨、中国等国家,生活于热带、亚热带高山地区。其中,成体生活于山溪旁的岸边,幼龟可爬上岸边横置于树干上晒太阳。凹甲陆龟主要以竹笋、嫩草、果子等为食。
绿海龟
绿海龟是体型最大的硬壳海龟之一,因其身上的脂肪为绿色而得名,它们身体庞大,终生栖息于水中,以海藻为主食。该龟类在我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等地的沿海地带都有分布,但产卵场所仅在福建西部和广东东部的沿岸及岛屿。频繁的渔捞活动、产卵栖地的破坏以及海洋的污染严重地影响了海龟族群的存活率,如果这样的恶劣处境无法彻底改善,绿海龟也会同样走向灭亡。
蠵龟
蠵龟体型较大,身体扁平,体重一般约100公斤,主要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浙江等省份,栖息于海湾、河口、咸水湖中。据统计我国蠵龟记录多在福建,其中一半以上得自福建平潭岛沿海。蠵龟被认为有很高的医用价值,导致它们被掠夺性的乱捕滥杀,滥挖龟卵。曾经海南岛蠵龟成群结队,由于人们捕龟挖蛋,导致海南岛早在20年前就看不到海龟的踪影了。如今,蠵龟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