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行上榜(每一句都气势磅礴) 古代杀气最重的十首诗

生活百科 2023-01-17 19:51生活常识www.tangniaobingw.cn

方日排行为您整理了侠客行上榜(每一句都气势磅礴),分别有不第后赋菊、从军行七首·其四、不惹庵示僧、燕歌行、侠客行、满江红、忆秦娥·娄山关、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入川题壁、梅岭三章,告诉您古代杀气最重的十首诗的详细景点,供您参考选择。

不第后赋菊

《不第后赋菊》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抱负,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黄巢的这首诗托物言志,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笔势刚劲,格调雄迈,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

从军行七首·其四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这组诗以内容相关的七首诗形成连章,反映了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第四首诗(其四)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通过对塞外辽阔的战场景象和激烈征战生活的描写,抒发了誓死报国的壮烈情怀。前两句以青海长云雪山玉门关等塞外相距遥远的地名和壮阔意象,勾画出气势恢宏的边塞场景。

不惹庵示僧

《不惹庵示僧》创作经过追溯到1364年,当时逐鹿天下的朱元璋正在和同为农民起义军的首领之一陈友谅进行决战,双方在鄱阳湖水域已经展开了数场生死之战。有一天夜里,朱元璋带领着几个贴身卫兵前往金陵附近的般若寺拜佛求香,般若寺长老住持误认为朱元璋等人是强盗恶痞,便对朱元璋等人产生了一种怠慢之情,后又觉朱元璋等人举手投足之间也异于常人,颇具有王者风范,便问其姓名,朱元璋不肯托名相告,经不住老和尚的叨扰之下,朱元璋便提笔在寺庙的墙壁之上写下了一首霸气外露的诗歌《不惹庵示僧》,便是此诗的来源。

燕歌行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诗作。此诗概括一般的边塞战争,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全篇大致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唐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前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后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侠客行

《侠客行》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此诗先从侠客的装束、兵刃、坐骑刻画侠客的形象,再描写侠客高超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行藏;接着引入信陵君和侯嬴、朱亥的故事来进一步歌颂侠客,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抱负;表示,即使侠客的行动没有达到目的,但侠客的骨气依然流芳后世,并不逊色于那些功成名就的英雄。全诗抒发了作者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此诗句约创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游齐州时,是《乐府诗集》卷六十七列于《杂曲歌辞》。

满江红

《满江红》出自南宋的《岳武穆疑文》,一般认为作者是岳飞。他的《满江红》字体雄浑峻拔,笔墨飞动。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勃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致不肯一泻直下,方见气度渊静,便知有异于狂夫叫嚣之浮词矣。岳飞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

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是现代革命家、文学家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其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此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但表达的却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通过追忆早年抗金部队的阵容气概以及作者自己的沙场生涯,表达了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一句的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从声调上看,音节和谐舒缓,极具特色;从布局上看别具一格,采用戛止的写法,出人意外、扣人心弦。

入川题壁

《入川题壁》是清代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是石达开在被迫退往西南,进入四川的时候所写。这时作者的处境十分困难,但从诗中可以看出他的豪迈的英雄气概,依然不减当年,他所念念不忘的争取目标仍是消灭满清民族敌人。石达开,太平天国名将,近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武学名家,初封左军主将翼王,天京事变曾封为圣神电通军主将翼王,军民尊为义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岁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二十岁封王,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二岁,有关他的民间传说遍布他生前转战过的大半个中国,表现出他当年深得各地民众爱戴。

梅岭三章

《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梅岭三章》诗碑现建于大余县梅关乡梅山村黄坑北侧山坡上。在陈毅光辉的一生中,有20多年的时间是在铁马金戈的枪林弹雨中度过的,而赣南的三年游击战,是他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诗人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成这一不朽的壮烈诗篇。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