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肠炎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真菌性肠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念珠菌肠炎,在儿童群体中尤为常见,特别是那些营养不良或体质严重衰弱的婴儿。每天可能出现多次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豆腐渣状,伴有泡沫,颜色呈现黄绿色。部分患儿会有腹胀、低热和呕吐的症状,但腹痛较为罕见。若通过粪便标本检测,可以发现大量的发芽酵母和菌丝。这类患儿通常还伴有鹅口疮。若患儿存在基础疾病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更易引发此病症。免疫缺陷的患儿则容易发展为传播性念珠菌病。
曲菌肠炎常见于有基础疾病的体力劳动者,主要由烟曲菌引发。由于烟曲菌并非正常的肠道菌群,其感染具有外源性,常继发于肺曲菌病。曲菌有侵入血管的倾向,可能导致血栓形成。曲菌肠炎的主要表现为腹痛和血便,可能引发消化道出血。其症状表现并不典型,且不同于念珠菌肠炎。
毛霉菌肠炎多由摄入真菌孢子污染的食物引发,常见于营养不良的儿童或胃肠道慢性病患者。其临床表现因感染部位和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可能引发血管栓塞、粘膜溃疡甚至穿孔。
组织胞浆菌肠炎因吸入或摄入污染土壤中的孢子而在某些地区较为常见,如艾滋病患者或儿童群体中。其症状缓慢发展,包括发热、消化不良、腹泻等,有时伴有呕吐。
副球孢子菌肠炎主要继发于肺部感染或经血传播,在巴西中部高原较为常见,经常接触土壤的人群更易患病。其主要症状为腹痛,右下腹可触及肿块,伴有腹泻和呕吐。
地丝菌肠炎的症状与念珠菌肠炎相似,是一种内源性致病菌,多见于免疫缺陷或使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慢性病患者。
真菌性肠炎的诊断相对困难,容易遗漏或误诊。其诊断需结合临床经验,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由于真菌性肠炎的临床症状一般不严重,缺乏特征性表现,部分病例甚至无明显腹泻症状;实验室检查中确诊的项目较少,部分项目难以推广和应用。对于真菌性肠炎的诊断,需综合考虑临床表现、病原体诊断、结肠镜检查以及免疫诊断等多方面因素。
在诊断过程中,对于流行区居民或曾到过流行区、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若临床表现不能用细菌或病毒感染解释,且抗生素治疗加重症状、腹泻持续不愈,应考虑真菌性肠炎的可能性。及时进行粪便标本病原体检查或结肠镜检查活检是诊断的关键。对于鹅口疮伴腹泻的患者,尤其不容忽视,必要时可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诊断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