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缺铁性贫血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探索缺铁背后的深层原因
当我们探讨人体缺铁的原因时,其实主要涉及到两大因素:铁摄入不足和慢性失血。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两大因素及其背后的发病机制。
一、铁摄入不足
铁,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日常饮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年人每天需要1-2mg的铁,而对于育龄妇女、婴儿以及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这一需求则更高。
如果食物中的铁含量不足或者吸收不良,就容易导致缺铁。值得注意的是,肉类食品中的血红素铁容易被吸收,而蔬菜、谷物和茶叶中的某些成分如磷酸盐、植酸和丹宁酸则会影响铁的吸收。食物的组成对铁的摄入量有着极大的影响。
药物或胃、十二指肠疾病也会影响铁的吸收。如金属元素、某些抗酸药物、H2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可以抑制铁的吸收。而像萎缩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也会减少铁的吸收。
二、慢性失血
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的常见原因,尤其是消化道慢性失血和妇女月经过多更为常见。消化道溃疡、消化道肿瘤、钩虫病、食管静脉曲张、痔出血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如阿司匹林后的出血等都可能导致慢性失血。子宫肌瘤或功能性出血导致的月经过多也可能导致缺铁。
当体内缺铁时,除了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导致贫血外,还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含铁酶的活性下降,影响细胞线粒体的氧化酵解循环。运动时,骨骼肌中乳酸堆积增多,导致肌肉功能和体力下降。单胺氧化酶的活性降低,可能对神经及智力发育产生影响。
三、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排泄保持动态平衡。体内的铁是处于一个闭锁循环的状态,人体一般不易缺铁。当面临需求增加、铁摄入不足和慢性失血等情况时,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导致缺铁。
为了保持身体健康,我们需要注意食物的搭配,确保充足的铁摄入,同时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导致慢性失血的疾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身体的动态平衡,远离缺铁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