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尿道瓣膜的治疗方法
一、治疗篇
面对婴儿后尿道瓣膜症引发的严重尿路梗阻,治疗的首要任务是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衡,控制感染,并确保尿道或膀胱排水畅通无阻。这场与疾病的较量,既要尽力保护肾功能,也要积极促进肾功能的恢复,改善患儿的整体状况。通常,通过导管排水5至7天,现有肾功能有望得到适当的恢复。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内镜的应用使得尿道瓣膜症的早期诊治变得更为便捷。一旦肾功能得到改善,我们可以通过尿道或膀胱进行电灼瓣膜手术。8F内镜或输尿管镜的精细观察,使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外括约肌的状况。当内镜被放入尿道,从膀胱内向外冲洗时,瓣膜张开的过程清晰可见。位于中间的5点、7点和12点的瓣膜将被电灼伤。对于那些无法通过尿道放入内镜的患儿,我们可以通过膀胱造口进行手术,通过电灼烧瓣膜。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它能在扩张的尿道中清楚看到瓣膜,对尿道的创伤较小。
对于情况较差的婴儿、新生儿或早产儿,我们可以先通过膀胱造口引流尿液。待情况好转后,再用电灼瓣膜。很少使用输尿管皮肤造口或肾造口进行开放性后尿道瓣膜切除术和尿道扩张术。
电灼瓣膜后,我们需要密切随访,观察膀胱的排空状况、肾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是否有复发性尿路感染。儿童的一般情况改善较快,但膀胱和输尿管的恢复较慢。如果仍有膀胱输尿管反流,我们可以采取具有抗反流作用的输尿管膀胱再植术。如果肾脏和输尿管积水没有改善,单侧严重反流持续存在,应考虑输尿管是否有梗阻,并进行相应的手术。如果肾脏无功能,可能是严重发育异常的肾脏,应考虑切除患侧肾。在随访中,少数儿童在电灼瓣膜后仍有排尿困难,这时需要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二、预后展望
得益于尿道瓣膜疾病的早期诊断、感染控制、适当和选择性治疗、尿动力学异常、肾功能治疗、血液透析和异体肾移植的应用,尿道瓣膜疾病的预后已经大大改善,新生儿的死亡率已降至2%至3%。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后尿道瓣膜症的患儿在手术后仍可能出现由于肾实质发育不良导致的渐进性肾功能丧失。对患儿的长期随访是至关重要的。每一个孩子都是未来的希望,让我们携手为他们筑起健康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