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胃肠道肿瘤病人营养支持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胃肠道肿瘤患者面临的营养挑战
胃肠道肿瘤患者常常伴随有营养不良,症状包括厌食、体重下降、贫血等。这种状况不仅加剧了手术风险,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甚至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在此背景下,针对胃肠道肿瘤患者应用肠外和肠内营养的问题,存在诸多误解和疑惑。为此,我们需要澄清以下几点:
一、重新审视静脉高营养观点
癌症患者的碳水化合物代谢存在紊乱,主要表现为葡萄糖转化增加和外周组织利用障碍。但现代营养观念认为,静脉高营养并非有益无害,过多的营养可能导致代谢紊乱,特别是糖代谢问题。我们应提供适合患者需求的营养,避免过度营养带来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不再强调静脉高营养的概念,而是更偏向于全胃肠外营养(TPN)。TPN也无法完全提供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物质。对于胃肠道肿瘤患者使用肠外营养时,应调整能量供应比例,减少葡萄糖的使用并增加脂肪供应。
二、改变分瓶输注习惯
传统上,医务人员习惯分瓶输注各种输液。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细菌污染的风险,还可能导致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不平衡。现代营养支持推崇全营养混合物,也就是所谓的“3升袋”。其优点在于减少输注管道、减少监测工作量、减少营养液污染、避免并发症等。更重要的是,各种营养物质混合后能更好地在体内利用。
三、肠外营养并非绝对优于肠内营养
长期肠外营养支持可能导致体重增加主要是水和脂肪,而瘦组织增加不足。肠粘膜可能萎缩,肠内细菌可能易位等问题。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肠内营养的优点,如简单、并发症少、促进肠功能等。肠内营养已成为首选方式,仅在胃肠道无法使用时才考虑肠外营养。
四、打破肠外营养只能通过中心静脉置管输注的固有观念
目前,有些医生仍认为只有中心静脉置管输送营养液是最佳方式。但实际上,随着全营养混合液的使用,外周静脉已成为营养液输注的重要途径。短期通过外周静脉进行肠外营养是安全可行的。
五、避免使用外源性白蛋白作为营养制剂
直接输注白蛋白等作为氮源既不经济也不符合生理要求。白蛋白在体内有特定的作用,应在其真正需要时合理使用。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遗传、环境、医疗和个人生活方式等多个因素。尽管医疗是重要的环节之一,但个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态同样关键。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让我们每天保持乐观的心态,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