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胸痛怎么办
胃食管反流病,一个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常伴随着反酸和呕吐的症状,让患者倍感痛苦。除此之外,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后遗症和并发症。许多患者在患病时会出现胸痛的症状,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
目录:
一、胃食管反流病的表现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引起的食管粘膜发生的消化性炎症。其主要症状包括烧心、反流等,而胸痛也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该病的出现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括约肌功能不全、局部机械性抗反流机制障碍等。
二、胃食管反流胸痛怎么办?
胃食管反流病并不简单,其引发的胸痛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该病的患病率在城市中呈现上升趋势,且年轻化趋势显著。我们应该对胃食管反流病有充分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应对。
当患者出现烧心、反流和胸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教授提醒我们,胃食管反流病还会用其他极具迷惑性的症状来误导患者,如胸痛、气急、慢性咳嗽等。患者在就诊前应先进行自测,并完整地向医生描述自己的症状,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三、了解引发胃食管反流病的原因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括约肌内压、贲门食管交接处的角度、重力作用等。反流性食管炎等因素也可能引发该病。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四、胃食管反流的预防
预防胃食管反流病,我们可以从改善生活习惯入手。例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饮食规律等。定期进行体检也有助于及时发现并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五、胃食管反流病的检查
针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检查方法包括胃镜检查、食管反流监测等。通过检查,可以确诊病情并评估其严重程度,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探讨胃食管反流疾病的治疗方法后,我们首先要关注饮食习惯的调整。在治疗期间,辛辣刺激的食物必须避免,同时选择合理的药物治疗,否则病情可能无法得到控制。也要避免暴饮暴食,让自己的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引发胃食管反流病的原因。
我们要了解食管下括约肌,这是抗反流的“第一道防线”。过去学者们认为它只是一种功能名称,不存在实际结构。但现在的研究表明,这个肌肉结构确实存在。尤其在胎儿阶段,食管功能的成熟对胎儿的发育至关重要。食管下括约肌位于食管末端与胃的连接处,其周围的食管黏膜也起到重要作用。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会因为迷走神经的兴奋而增加。
食管的正常蠕动是抗反流的“第二道防线”。它像是一个高效的清除系统,将食物通过原发性蠕动送入胃中。如果食物从胃反流到食管,食管还会通过继发性蠕动再次将食物送回胃内。在某些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的情况下,食管的蠕动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无法及时清除酸性内容物。
食管黏膜的抵抗力也是关键。当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后,食管黏膜会发挥物理和化学屏障作用。但如果接触到酸、胃蛋白酶或胆酸等有害物质,黏膜保护层可能会被破坏。
腹腔内食管段的长度和His角也是影响因素。食管是一根软性消化管道,当腹腔内压力增加时,腹腔食管段会被钳夹成扁形。年龄较小的婴儿,其腹腔段食管较短,因此更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
为了预防胃食管反流病,我们需要改变生活方式。肥胖会增加腹压,促进反流,因此应避免高脂肪食物并减轻体重。要少吃多餐,睡前避免进食,必要时抬高床头10厘米,利用重力清除食管内的有害物。
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检查,食管黏膜活检和细胞学检查在评价GERD病人时的价值有限。对于Barrett食管和疑似癌变的情况,需要进行系统的检查。对于Barrett食管的患者,还需要定期内镜随诊。
回顾历史,Ismail-Beigi等人在1970年通过吸取活检的方法,对四组人群进行了深入研究,为GERD建立了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他们发现,食管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层厚度增加,尤其是超过正常厚度的15%时,表明存在反流性炎症。固有膜乳头的延伸长度也有其界限,超过一定长度则表明异常。后来,Kobayashi在1974年也提出了相似的食管炎诊断标准。这些病理学改变的原因是食管上皮的表面细胞受到反流物的损伤,为了修复这些细胞,基底细胞需要增生,同时固有膜乳头延伸以增加局部血液供应。
在GERD的食管固有膜内,有两种重要的细胞:嗜中性和嗜酸性细胞。它们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嗜酸性细胞的增多并不只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固有特征,在其他病症如嗜酸性细胞增多症和嗜酸性细胞胃肠炎中也可以发现。只有在排除了这些情况后,才可以将嗜酸性细胞的增多视为反流性食管炎的一项组织学诊断标准。食管上皮或固有膜内的嗜中性细胞的增多通常表明炎症严重,但轻微期的反流性食管炎并不常见,因此这一指标并不稳定。
随着炎症的进展和糜烂的形成,我们可以看到食管长轴上的条状糜烂,或者成片状融合。组织学检查显示病变区域的上皮坏死脱落,形成浅表性上皮缺损。而在溃疡发生时,溃疡表面会有渗出性纤维素生物,底部则是坏死组织和新生毛细血管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溃疡底部会被肉芽组织形成的瘢痕组织所修复。
近年来,研究发现GERD病人的症状和并发症与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GR)有关。DGR的反流物含有多种物质,如胰蛋白酶、溶血卵磷脂和胆酸等。这些物质与胃内容物的混合可能会加重对食管黏膜的损害。尽管有研究表明结合胆酸在酸性环境下能引起食管炎,但在碱性环境下胆盐或胰蛋白酶是否能损害黏膜尚未有定论。
最大的研究困难在于缺乏正确识别DGR的工具。过去使用的方法如内镜检查、核素扫描和食管pH监测等并不准确。最敏感的方法是胆红素监测。近年出现的甲溴苯宁(Bilitec)能有效地测量十二指肠反流并定量检测其中的胆红素。这种利用纤维光导技术制造的监测设备可以在生理条件下进行便携式监测,与pH电极结合使用还可以同时测定来自十二指肠的胆红素和胃内的pH变化。这一进步无疑为医学研究和诊断提供了更广阔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