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可以,就是想杀人》 四种「机能不全家族」的类型
四种「机能不全家族」的类型
曾任家庭法院调查官的心理学者桥本和明教授,在考量少年非行与家族关系的前提下,把家族机能不全的状况分成「欠缺自信」、「客观评论」、「逃避责任」、「欠缺常识」四种类型。
欠缺自信类型父母无法充满自信地训斥小孩。
客观评论类型父母亲无法打开心房面对孩子,却化身成评论家般的第三者。
逃避责任类型父母虽然思考孩子的事,却没能感受到社会责任,只是一味逃避。
欠缺常识类型常识上来看应该训斥孩子、应该担心的言行,父母却对其无视、默认,缺乏常识。
我和各式各样类型的家族见过面。也有在孩子面前畏畏缩缩、没有自信的父母。这样的父母虽然担心孩子,却没办法强而有力地发言,甚至让人感觉害怕小孩。
也有冷静、头脑又好的父母,有能力又有爱,全力以赴,但对表现爱却很不拿手,无法拥抱孩子、无法流着眼泪训斥孩子。取而代之的是向孩子「解说」,以心理学报告来说可能是可以拿一百分的报告,但那并不是孩子所追求的。
我也遇过「就算孩子做了什么坏事,也没办法承认孩子做错」的父母。孩子因为偷窃被带到警察局接受辅导,父母来接孩子,却生气地说「只不过偷了个面包之类的,不需要闹到这么大吧!」或是丢下一句话「赔钱给你总可以了吧!」这样的行为是对守护孩子这件事有所误解。
完全相反的,也有父母在孩子受伤后不带他去医院,或是当孩子没跟家里说一声就外宿,既不担心也不责骂。从一般人的感觉来看,只能说他们是在正常轨道以外的父母。
英国写实作家,也是成人教育专家的凯洛.安.戴维斯,在他的著作《少年们为何杀人?》(日译《少年达はなぜ人を杀すのか》,文艺春秋出版),枚举英美十三名少年杀人犯的案件。这十三个少年都是遭受严重虐待的经验者,其中也有从外表看不出来的案例。调查的结果,有身体上的虐待、性虐待、被弃养等悲惨的受虐经验。欧美国家这样的案例频传,乃至发展成社会问题,他们是「有虐待状况的机能不全家庭」所产生的少年犯罪者。
不过日本的状况并非如此。犯下「突发型」犯罪的高材生、说着「想要试试杀人这件事」的杀人青少年,可能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甚至可以说,是比普通还要好一点的家庭的孩子。
有一个少女,她有一个很棒的家庭。如果能在这个家庭找出什么问题的话,夸张一点来说,日本全国每个家庭可能都有问题了。温柔又体贴的父母,经济上也有余裕,有爱、有能力、有元气又有社会常识,规规矩矩、完美无瑕。那个孩子说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
这让人觉得,或许对孩子来说,父母多少要有一些缺点。教育孩子、训练孩子绝对不是什么坏事,是好事。可是在教育、训练的,绝对不可以忘记的是「就算达不到目标……」这件事。努力成为医生吧!但「就算达不到目标」,还有很多路可以走;「就算达不到目标」,爸爸妈妈对你的爱也不会而变少。我认为,将这样的心情传达给孩子,才是父母最应该做到的事情。
本文节录【谁都可以,就是想杀人被逼入绝境的青少年心理】一书 https://goo.gl/p1fsZw
第 1 页 第 2 页 该文章《谁都可以,就是想杀人》 四种「机能不全家族」的类型》由网友『暮成枯骨』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