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知道针刺疗法的特殊性 针刺疗法效果好不好
健康知识 2023-05-29 15:48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针刺,作为中医较为吸引人的治疗手段,颇受大众的关注。针刺是一种治疗手段,需要的知识特别多,胡乱治疗反而会发生越治疗月严重的情况。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什么是针刺疗法
(一)针刺疗法基本分类
根据针具的不同形制、用途、刺激方式等,针刺疗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毫针疗法。用毫针(包括芒针)刺入皮内。
②皮肤针疗法。用多支短针浅刺人体皮肤。
③皮内针疗法。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
④火针疗法。用特制的针,针尖用火烧红,迅速刺入人体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
⑤水针疗法,又称穴位药物注射法。用注射针刺入皮肤后,推注相应药物治病。
⑥鍉针疗法。用鍉针按压经络腧穴治病。
⑦电针疗法。以毫针刺入腧穴后,针柄通过电流,以加强刺激量。
⑧刺络疗法。用三棱针刺血络以放血治病。
⑨圆利针疗法。用圆利针点刺体表或挑刺皮下组织。
(二)针刺操作
进针法
在进行针刺操作时一般应双手协同操作,紧密配合。
1、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进针时,运指力于针尖,而使针刺入皮肤;行针时便于左右捻转,上下提插或弹震刮搓以及出针时的手法操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又称骈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图8.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
4、提捏进计法提捏进针法是指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图10.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
留针法
将针刺入腧穴行针施术盾,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
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20分钟;但对一些特殊病症,如急性腹痛、破伤风、角弓反张、寒性、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证,即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时留针可达数小时,以便在留计过程中作间歇性行计,以增强、巩固疗效。
出针法
在行针施术或留针后即可出针。
出针时一般先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慢慢将针提至皮下,然后将针起出,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若用除疾,开阖补泻时,则应按各自的具体操作要求,将针起出。出针后病人应休息片刻方可活动,医者应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三)针刺禁忌
1. 患者在过度饥饿、暴饮暴食、醉酒后及精神过度紧张时,禁止针刺。
2. 孕妇的少腹部、腰骶部、会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具有通气行血功效,针刺后会产生较强针感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风池、环跳、三阴交、血海等),禁止针刺。月经期禁止针刺。
3. 患者严重的过敏性、感染性皮肤病者,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4. 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禁止针刺。
5. 重要脏器所在处,如胁肋部、背部、肾区、肝区不宜直刺、深刺;大血管走行处及皮下静脉部位的腧穴如需针刺时,则应避开血管,使针刺斜刺入穴位。
6. 对于儿童、破伤风、癫痫发作期、躁狂型精神分裂症发作期等,针刺时不宜留针。
(四)针刺疗法注意事项
在针刺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心理准备不足等多种原因,可能出现如下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 晕针晕针是针刺治疗中较常见的异常情况,主要由于患者心理准备不足,对针刺过度紧张,或者患者在针刺前处于饥饿、劳累等虚弱状态,或患者取姿不舒适,术者针刺手法不熟练等。如患者在针刺或留针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恶心、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表现,此时应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令患者平卧,闭目休息,并饮少量温开水,周围环境应避免噪杂。若症状较重,则可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素髎等穴,促其恢复。经上述方法处理后如不见效并出现心跳无力,呼吸微弱,脉搏细弱,应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为了防止晕针,针刺前应先与患者交待针刺疗法的作用,可能出现的针感,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对于过度饥饿,体质过度虚弱者,应先饮少量水后再行针刺;对于刚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应令其休息片刻后才针刺。
2、滞针;在针刺行针及起针时,术者手上对在穴位内的针体有涩滞、牵拉、包裹的感觉称滞针。滞针使针体不易被提插、捻转,不易起针。滞针的主要原因是针刺手法不当,使患者的针刺处发生肌肉强直性收缩,致肌纤维缠裹在针体上。出现滞针后,不要强行行针、起针。应令患者全身放松,并用手按摩针刺部位,使局部肌肉松弛。然后,轻缓向初时行针相反方向捻转,提动针体,缓慢将针起出。
为了防止滞针,针刺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不使患者在针刺时产生紧张,并在针刺前将针体擦净,不可使用针体不光滑、甚至有锈斑或者弯曲的毫针。针刺时一旦出现局部肌肉挛缩造成体位移动时,应注意术者手不能离开针柄,此时可用左手按摩针刺部位,缓慢使患者恢复原来体位,轻捻针体向外起针,不得留针。,在行针时应注意不要大幅度向单方向捻转针体,避免在行针时发生滞针。
3、弯针针刺在穴位中的针体,于皮下或在皮外发生弯曲,称弯针。在皮外的弯针多是由于留针被其它物体压弯、扭弯。起针时应注意用手或镊子持住弯针曲角以下的针体,缓慢将针起出。发生在皮下的弯针,多在走针时被发现,是由于患者在留针,或行针时变动了体位,或肌肉发生挛缩,至使针刺在关节腔内、骨缝中、两组反向收缩的肌群中的针体发生弯曲。另是由于选穴不准确,手法过重、过猛,使针刺在骨组织上也会发生针尖弯曲或针尖弯成钩状。起针时若发现在皮下的弯针,应先令患者将变动的肢体缓慢恢复到原来进针时姿态,并在针刺穴位旁适当按摩,用右手捏住针柄做试探性、小幅度捻转,找到针体弯曲的方向后,顺着针体弯曲的方向起针、若针尖部弯曲,应注意一边小幅度捻转,一边慢慢提针,按摩针刺部位,减少疼痛。切忌强行起针,以免钩撕肌肉纤维或发生断针。
为防止弯针,针刺前应先使患者有舒适的体位姿势,全身放松。留针时,针柄上方不要覆盖过重的衣物,不要碰撞针柄,不得变动体位或旋转,屈伸肢体。
4.断针针体部分或全部折断在针刺穴位内,称为断针。常见原因是由于针根部锈蚀,在针刺时折断。如果自针根部折断时,部分针体仍暴露在皮肤外,可立即用手或镊子起出残针。另一个原因是因滞针、弯针处理不当或强行起针,造成部分针体断在皮下或肌肉组织中。此时应令患者肢体放松,不得移动体位,对于皮下断针,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垂直下压针孔旁的软组织,使皮下断针的残端退出针孔外,并右手持镊子捏住断针残端起出断针。若针体折断在较深的部位时,则需借助于X光定位,手术取针。
为了防止断针,应注意在针刺前仔细检查针具,对于针柄松动、针根部有锈斑、针体曾有硬性弯曲的针,应及时剔弃不用。针刺时,切忌用力过猛。留针期间患者不应随意变动体位,当发生滞针、弯针时,应及时正确处理。
5.血肿;出针后,在针刺部位引起皮下出血,皮肤隆起,称皮下血肿。出现皮下血肿时,应先持酒精棉球压按在针孔处的血肿上,轻揉片刻。如血肿不再增大,不需处理。局部皮肤青紫可逐渐消退。如经上述按揉血肿继续增大,可加大按压并冷敷,然后加压包扎,48小时后局部改为热敷,消散瘀血。
为了防止血肿的发生,针刺前应仔细检查针具,针尖有钩的不能使用。针刺时一定要注意仔细察看皮下血管走行,避开血管再行针刺。
(五)针刺疗法体位选择
针刺时患者体位选择是否适当,对腧穴的正确定位,针刺的施术操作,持久的留针以及防止晕针、滞针、弯针。甚至折针等,都有很大影响。如病重体弱,或精神紧张的病人,采用坐位,易使病人感到疲劳,往往易于发生晕针。又如体位选择不当,在针刺施术时,或留针过程中.病人常因移动体位而造成弯针、滞针,甚至发生折针事故。根据病情选取腧穴的所在部位,选择适当的体位,既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又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而不致疲劳的原则。
临床上针刺时常用的体位,有如下几种;
1.仰卧位适宜于取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
2.侧卧位适宜于取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的部分腧穴。
3.伏卧位适宜于取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部分腧穴。
4.仰靠坐位适宜于取前头、颜面和颈前等部位的腧穴。
5.俯伏坐位适宜于取后头和项、背部的腧穴。
6.侧伏坐位适宜于取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的腧穴。
二、针刺疗法的效果
(一)子宫内膜炎的针刺疗法
子宫内膜炎是一种多发性的女性妇科疾病,子宫内膜炎这种疾病可发病于任何女性年龄,其中怀孕的女性也是子宫内膜炎的医患人群。针刺疗法是中医治疗子宫内膜炎常用的一种方法,告诉大家,针刺疗法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针刺疗法
1.体针主穴关元、气海、三阴交。配穴气冲、蠡沟、足三里、阴陵泉,一般行中刺激,不留针或留针15分钟。
2.耳针取子宫、卵巢、内分泌,穴位埋针或磁粒敷贴并按压。
中医治疗中国内膜炎,除了针刺疗法之外,还有贴敷疗法、物理疗法等等,患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病情配合应用,以达到全面治疗的效果。
(二)针刺单穴治急症疗效良好
单穴治疗临床急症具有良好效果,如针刺腰痛点配合腰部运动治疗急性腰扭伤、针刺阳陵泉治疗急性胆绞痛、针刺后溪治疗落枕、一针擅入环跳穴治疗单纯坐骨神经痛四例临床常用且多见的临床急症处理方法,经临床实践,该法选穴单一,方法简单,效果独特,经济适用。现与各位同道分享单穴治疗临床急症经验,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1、针刺腰痛点配合腰部运动治疗急性腰扭伤。患者取站立位,取患侧“腰痛点(伏掌,在手背侧,当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2穴,左右共四个穴位。)”取1寸毫针直刺0.3~0.5寸,大幅度提插捻转,使针感放射到上臂,嘱患者腰部做顺时针转动动作,自觉针感向腰部放射,行针20分钟,患者微微出汗,本法可取立竿见影之效,中医认为急性腰扭伤多因动作失调、姿势不良、重心失衡、外力撞击、腰部活动准备不足导致。因本穴乃经外奇穴,其功效舒经通络,解痉止痛,主治急性腰扭伤,针刺腰痛点配以腰部活动,可使腰部紧张的肌肉在短时间内放松,疼痛得到缓解,古法多有记载。
2、针刺“阳陵泉(合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治疗急性胆绞痛,患者取仰卧位,取患侧阳陵泉,配1.5寸毫针直刺1.0~1.5寸,重刺激提插捻转20分钟,左手以点按胆囊点压痛处,导引经气上行并许许放松,反复重复,本法对急性胆绞痛有较好止痛效果,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情志不畅,肝胆气滞,阻于胁络;或饮食不节,脾胃受损,痰湿雍盛,郁久化热成脓或成石,阻滞胆道;或因蛔虫妄动,误入胆道引起,当针刺阳陵泉可使胆囊及胆总管的规律性收缩,而且还有促进胆汁分泌、对奥狄氏括约肌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和良好的镇痛作用。
3、针刺“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治疗落枕。患者取坐位,取1寸毫针直刺0.5~0.8寸,刺患者后溪穴平行重刺激提插捻转使针感上行并放射于上肢达项部,嘱患者做患侧颈部活动,微微出汗,疼痛则减,活动度可。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睡姿不当,负重过度扭转或常缺乏筋骨锻炼,身体衰弱,气血不足,循环不畅,舒缩活动失调,复因严冬受寒或盛夏贪凉,风寒外袭,致经络不舒,肌筋拘急,气血凝滞而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故僵硬疼痛而发本病。因本穴是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为八脉交会穴,通督脉,其经络循行于项部,当针刺后溪时,针感循经络上行于项部,再配合颈部活动则可明显让项部肌肉得以放松,僵痛得以缓解。
4、一针擅入“环跳穴(足少阳、太阳经交会穴,在臀外侧部,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治疗单纯坐骨神经痛。患者取俯卧位,以患者环跳穴为基点,寻找压痛点或条索状及疼痛较敏感处,取环跳针,针尖向长强方向,反复提插捻转,使针感沿坐骨神经放射至足趾,行泻法,留针20分针,每5分针提插捻转一次,一日一次,疼痛不日则消。中医认为本病多因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步,或汗出当风,风寒湿邪入侵,痹阻腰腿部;或跌仆闪挫,或积劳损伤,可致经脉受损,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或湿热邪气侵淫,或集体内蕴湿热,流注于足太阳、少阳经脉,均可导致。根据经络循行及坐骨神经解剖位置,坐骨神经沿足太阳经、足少阳经放射疼痛两种情况,因环跳穴为足太阳经和足少阳经交会穴,当针刺环跳穴时,则“一穴通两经”可疏导两经之气,使针感沿胆经方向放射至足趾,可促使经脉通畅,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目的。
(三)针刺治疗卵巢早衰有疗效
针刺治疗方法可取穴大椎、陶道、身柱、灵台、至阳、涌泉治疗卵巢早衰,认为取督脉诸穴,意在调其脉气,配以肾经之涌泉旨在上承肾水而达濡二窍之功。或取长强、关元、阴交、三阴交、子宫、合谷、太冲为主穴,随症加减。
针刺临床疗效的优势针刺能够调节肾气—天癸—冲任—胞宫这个反射轴,能使机体迅速建立新的阴阳气血平衡,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冲任二脉调畅。更重要的是冲任二脉能够激发肾气,使衰退的卵巢在一定范围内焕发活力,延缓围绝经期的到来。
针刺疗法(文健康无忧网)
(四)针刺治疗痔疮的小妙招
选穴 寻找腰骶部的痔疮反应点(红色或灰褐色的小点),为督脉上的一个经验穴,在臀部竖纹上端尽处。再选取膀胱经上的大肠俞。方法 严格消毒,用三棱针横向进针,将横筋挑断,两手拇指食指相对捏出血。擦干消毒,用棉球或创可贴覆盖。 经过一次治疗,三五天就会痊愈。如果不好,可过七天再治疗一次。
体会 痔疮是肛肠外科常见的疾病,包括内痔、外痔,还有混合痔,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人群。
痔疮发病的原因有一是久站、久坐,使肛管直肠持高压状态,血液循环不好,肛门周围静脉回流受阻,致痔疮形成。二是常喝酒及吃辛辣食物,吃蔬菜、水果少,使肠道功能紊乱,排便不畅,致痔疮形成。 督脉起于长强,选取督脉上的穴位对于治疗肛肠疾病有特效,选取腰骶部的痔疮反应点使肛门部位的气血流通,瘀滞疏散;大肠俞属足太阳膀胱经穴位,治疗痔疮取大肠俞能清理大肠热,经络通,则病不生。
愈后注意 一、合理饮食,保持大便畅通。多食粗粮、蔬菜、水果,多喝水,增加血液循环,增加排便次数,降低毒物对大肠肛门的损害。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助火伤肠。二、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每天做提肛运
如果以上关于什么是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的效果 的解答您还不满意,您可以使用本站的搜索功能查找更多的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