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放射源分类办法 确定放射源分类的标准

健康知识 2023-05-29 15:48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放射源是采用放射性物质制成的辐射源的通称。放射源一般用所制成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标识其强弱,也可用射线发射率或注量率标识其强弱。习惯上将无损探伤、放射治疗、辐射处理所用的高活度或高射线发射率的放射源称作辐射源(radiation source)。以放射源为基础的射线应用技术在工业、农业、医学、资源、环境、军事、科学研究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那么放射源分类有什么办法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放射源分类办法

    (一)放射源分类办法
 
    2005年12月1日施行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明确,国家对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实行分类管理。随后,国家环保部先后发布实施了《放射源分类办法》和《射线装置分类办法》,分别对放射源和射线装置进行分类。在分类基础上,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目录》对核技术应用及核技术应用项目退役的环境影响评价级别进行分类。
  《放射源分类办法》将放射源按照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在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在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类放射源为危险源,在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放射源分类办法》参照放射源分类原则对非密封源也进行分类。非密封源工作场所按放射性核素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分为甲、乙、丙三级,甲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类放射源,乙级和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参照、类放射源。
  《射线装置分类办法》根据射线装置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从高到低将射线装置分为类、类、类。按照使用用途分医用射线装置和非医用射线装置。类为高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可以使短时间受照射人员产生严重放射损伤,甚至死亡,或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类为中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可以使受照人员产生较严重放射损伤,大剂量照射甚至导致死亡。类为低危险射线装置,事故时一般不会造成受照人员的放射损伤。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目录》规定,在核技术应用方面,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制备PET用放射性药物的除外),使用I 类放射源的(医疗使用的除外),销售(含建造)、使用I 类射线装置的,甲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的项目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备PET 用放射性药物的,销售I 类、II 类、III 类放射源的,销售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医疗使用I 类放射源的,使用II 类、III 类放射源的,生产、销售、使用II 类射线装置的,乙、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的项目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销售、使用IV 类、V 类放射源的,生产、销售、使用III 类射线装置的项目必须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在核技术应用项目退役方面,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制备PET 用放射性药物的除外),甲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的项目退役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制备PET 用放射性药物的,乙、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使用I 类、II 类、III 类放射源,使用I 类、II类射线装置存在污染的项目退役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二)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的主要原则
 
    3.1对各种废物都规定有放射性浓度(或比活度)的下限值,用以确定该种废物是否属于放射性废物。
    3.2放射性废物按其物理性状分为气载废物,液体废物和固体废物三类。
    3.3放射性气载废物按其放射性浓度水平分为不同的等级。放射性浓度以Bq/m3 表示。
    3.4放射性液体废物按其放射性浓度水平分为不同的等级,放射性浓度以Bq/L表示。
    3.5放射性固体废物按其所含核素的半衰期长短分为四种,然后按其放射性比活度水平分为不同的等级。放射性比活度以Bq/kg表示。
 
    (三)放射性气载废物的分级
 
    4.1放射性浓度小于或等于“公众导出空气浓度”DAC 公众的气载废物为非放射性气载废物。大于“公众导出空气浓度”DAC公众深度的为放射性气载废物。
    4.2放射性气载废物按其放射性浓度水平分为三级。
    4.2.1第I级(低放废气)浓度大于DAC公众 小于或等于1×104DAC公众 。
    4.2.2第II级(中放废气)浓度大于1×104DAC公众 ,小于或等于1×108DAC公众 。
    4.2.3第III级(高放废气)浓度大于1×108DAC公众 。
    4.3气载废物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放射性核素时,其公众导出空气浓度DACm(公众)值按式(1)计算
    式中DAC1,2……k--为每种放射性核素的公众导出空气浓度;P1、P2……Pk--每种放射性核素所占的活度分数。

    (四)放射性液体废物的分级
 
    5.1放射性浓度小于或等于“公众导出食入浓度”DIC公众的液体废物为非放射性液体废物。大于“公众导出食入浓度”DIC公众的为放射性液体废物。
    5.2放射性液体废物按其放射性深度水平分为四级。
    5.2.1第I级(弱放废液)浓度大于DIC公众,小于或等于3.7×102Bq/L。
    5.2.2第II级(低放废液)浓度大于3.7×102Bq/L,小于或等于3.7×105Bq/L。
    5.2.3第III级(中放废液)浓度大于3.7×105Bq/L,小于或等于3.7×109Bq/L。
    5.2.4第IV级(高放废液)浓度大于3.7×109Bq/L。
    5.3放射性液体废物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放射性核素时,其公众导出食入浓度DIC m(公众)值按式(2)计算
    式中DIC1,2……k ---为每种放射性核素的公众导出食入浓度;P1、P2……Pk--每种放射性核素所占的活度分数。
 
    (六) 放射源基本分类
 
    放射源按所释放射线的类型可分为α 放射源、β放射源、γ放射源和中子源等;按照放射源的封装方式可分为密封放射源(放射性物质密封在符合一定要求的包壳中)和非密封放射源(没有包壳的放射性物质)绝大多数工、农和医用放射源是密封放射源,例如工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料位计、探伤机等使用的都是密封源,如钴-60、铯-137、铱-192等。某些供实验室用的、强度较低的放射源是非密封的,例如医院里使用的放射性示踪剂属于非密封源,如碘-131、碘-125、锝-99m等。
 
    二、放射源分类标准
 
    (一)放射源分类原则
 
  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1.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2.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3.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4.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5.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放射性标准
 
    要提高相对测量的准确度,除了对仪器条件、几何位置、环境状况有严格要求外,还要求所用标准放射源的核素和待测的样品尽可能相同或者射线能量极相近。几何形状也是如此。故标准放射源的品种也很多。到80年代初,世界上已有近百种核素的标准放射源出售。标准放射源按形态分为固、液、气三类。
    固体标准源多为薄膜源,将适当的放射性溶液滴在有机薄膜底托上,再用绝对测量方法刻度而获得。其准确度高,总不确定度为1%左右,但牢固度较差,不便于传递。金属或塑料板源比较耐用,应用很广。这类源由于反散射、自吸收等原因,不能准确给出其活度值,通常只给出表面粒子发射率。其测定既可用相对法,也可用绝对法。绝对法测定值的总不确定度为1%~2%,相对法测定值的总不确定度为3%~5%。高活度的固体源用量热计作绝对测量时,可以给出其活度值,总不确定度约为2%。
液体标准源即放射性标准溶液。通常是采用绝对测量方法准确测定出溶液的比活度值,然后分装入玻璃安瓿中提供使用的。放射性标准溶液的比活度测定值总不确定度一般在1%左右。有些核素半衰期较短,常用射线能量相近的长半衰期核素来模拟,称为模拟标准溶液,对所模拟核素的活度而言,其总不确定度在5%左右。放射性标准溶液适用性好,故其应用比其他两类标准放射源广得多。
    气体标准源是用绝对测量方法刻度、密封在适当包壳里的某些放射性气体,如14CO2、35Kr、133Xe等。其活度测定值的总不确定度为1%~3%。 
 
    (三)放射性标准
 
    是通过绝对测量或相对测量完成的。绝对测量是直接测量发射粒子并经过各种因素校正而得到活度值;相对测量是用已经准确刻度过的标准放射源为基准,进行测量比较而获得样品的活度值。作相对测量时,要求所用的仪器条件、几何位置、环境状况均保持相同,以减小测定误差。相对测量的误差包括所用标准源带来的误差和本次测量的误差,故其准确度较差。 
 

放射源分类(文健康无忧网)
 
    (四)放射性标准的准确度
 
    一般是以测定结果的不准确度来表示。国际计量委员会不确定度工作组于1980年建议不准确度用有关的几个分量(分A类和B类)的数值来评定。A类──用统计方法计算的分量;B类──用其他方法计算的分量。A类分量用估计的方差S嵀(或估计的标准差Si)和自由度 vi来表征。B类分量用相当于统计法估计的方差的量U嵂表征,用像对待方差那样的方法处理U嵂,用像对待标准差那样的方法处理Uj。
    通常用合成方差的方法来表达合成不确定度,合成不确定度及其分量应该使用标准差的形式来表达。如需对合成不确定度乘以一个因子以获得综合不确定度时,所乘的因子也须加以说明。 
    如果以上关于放射源分类办法    放射源分类标准 的解答您还不满意,您可以使用本站的搜索功能查找更多的相关内容。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