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怎么说,也不想说」 有些人,是用「行动」在说话
内在小孩的心里话成年人有哪些潜在焦虑?
「我不知道怎么说,也不想说」—有些人,是用「行动」在说话
亲爱的恩恩
心理学的确有意思。原来我们是从还没开始考试、工作的时候,心里就已经存在焦虑了。我从来没用这个角度想过事情。克莱茵女士的观点的确让我更了解,人的内心世界有多么细腻复杂。
几个月前,我们家隔壁搬来了一对新婚夫妻。天气好的时候,我常常看到他们一起出来散步,太太喜欢穿浅色的碎花短裙,两人的手总是十指交扣,看起来非常恩爱。但前两天有些奇怪,明明是大热天,太太出门时却将自己包得密不透风,墨镜、口罩、长袖上衣、长裤……不止穿着不像她平常的样子,鬼鬼祟祟的模样也令人起疑。那天晚上倒垃圾时我又遇到那太太,她仍是这副穿着,只是脸上少了太阳眼镜。我向她打招呼,很快瞥见她眼角有明显的血痕。我正要上前去关心她,她却闪避我的目光,随便应声后就匆匆离去。
那晚我有些心神不宁,躺在床上没法像平常一样很快入睡,脑海中老是挂记她脸上的伤,该不会是家暴吧?果然在夜深人静时,我听到隔壁隐约传来的争吵声,大门嘎然打开,一句「你不要这样好不好」的哀求声清楚传进我耳里,大门又砰然关上,原本哭泣的音量开始压低,直至空气中的声响全部消失。
我从床上爬起来,开门出去关心,果然看到那太太赤着脚,穿着一身睡衣被关在隔壁门外。她抖着身子跪在地上,还不敢发出悲伤的音量。我想唤她进来屋里,她却对我摇摇头,默默流眼泪。
恩恩,看她这模样我就像看自己女儿受委屈一样心疼啊。即便她没能进来,我依然睡意全消,傻坐在客厅沙发上,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不知过了多久,隔壁门又开了,我听到那先生激动的声音向太太道歉「对不起,对不起,都是我不好,我不应该这样的……」那太太没有回话,隔壁门又嘎嘎关上,太太该是和先生回家去了。
后来我才知道,她先生情绪失控时,就会出手打她。一开始只是一点小擦伤,后来伤痕面积越来越大了,她不得不穿起长裤长袖来遮掩。
我问她,为什么要乖乖在那儿让他打呢?怎么不跑,不报警,不离开呢?
她说,虽然被他打得难受,但他只要情绪一过了,就会哭着向她道歉,保证不再犯了,然后恢复比平常还要温柔的温柔。所以她每次都想这一定是一次了,他一定会改变的。
可惜直至现在,她都还没盼到他的改变。
恩恩,这样的男人还能用心理焦虑来查看吗?
妈妈
亲爱的妈妈
有句老话说「会叫的狗不咬人。」原本形容的是那些真正阴险的人会在背后害你,而不会跑到你面前骂你。有时后头还会接着一句话说「咬人的狗不会叫。」同样的句子也可以用来形容成年人的心理焦虑「会说(焦虑)的人不打人,打人的人不会说(焦虑)。」
妈妈,您所提到具有暴力特质的人,或许正符合这段话的精神—他们可能也是生命中时常感受到欲望没有被满足的人、曾经遭遇创伤的人,但他们说不出内心的失望和痛苦,或者也不想说出痛苦和失望,所以他们借由打人,来释放心里的焦虑。
美国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简直是诠释这种心理现象的经典。男主角李是波斯顿的一名工人,他有非常好的技能,却时常和顾客起冲突,心情不好时会到酒吧去喝酒,对不小心进入他视线的陌生男人找碴「你是在看我吗?」然后无理取闹地一拳挥出去,四处与人打架。某天,李唯一的哥哥过世了,他不只要回到曼彻斯特这个海边小镇为哥哥治丧,甚至被哥哥指定为他遗孤的监护人,得在哥哥身后替他照顾正处于青春期的姪子。
突来的变故搞得李心慌意乱,赶到熟悉的故乡医院聆听哥哥的死讯时,他表情僵硬、双手自始至终插在外套口袋里,恰与一旁热泪盈眶、不断与医师握手接受安慰的哥哥好友,形成强烈的对比。当我们正狐疑李的情感反应为何如此不寻常时,剧情告诉我们李的心灵创伤原来他本是一位个性开朗、朋友众多,性格幼稚、喜欢向老婆撒娇的男人,他有一位可爱的妻子、两个女儿和刚出生的儿子。某天夜晚,李邀了一群朋友到家里打球,因为太过吵闹了,被李的妻子赶回家去。之后,李上楼观看睡着的老婆、小孩,冰冻的天气让他在壁炉里添了几块柴火。接着他想一个人看球赛,发现冰箱的啤酒没了,决定步行到超商购买。走到半路,李一度怀疑自己刚刚添柴火时不知是否将盖子盖上,但他想应该没什么事吧?几十分钟后他回到家,看见屋子已被熊熊大火包围,消防队救出屋里昏倒的妻子,却因为火势太大没办法再回去救三个孩子。
三个孩子都丧生火窟。警察针对当晚的经过进行讯问,判定没有盖上壁炉是「每个人都可能犯的错」,李被无罪释放。就在走出讯问室时,李抢了警察身上的枪支打算自尽,却被当场制服。
妻子心碎离开,李也不能原谅自己。他流放自己远离故乡,到海的另一头,做那些需要看人脸色、受人辱骂的工作,来自我惩罚。他从不哭泣、也不抱怨,唯一出口就是找人麻烦、打群架,在被打得恹恹一息后,才能允许自己躺在流血的伤口中哭泣。
妈,我知道会使用暴力的人的确很可恶,但他们往往也很脆弱。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心灵原来生病了,他们周围的亲人也不见得愿意面对这个事实,所以「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无论旁边的人如何相劝,这种悲剧式的循环还是日日夜夜重复下去。
这是藏在成年人心里的焦虑,仿佛他们的内在小孩透过暴力来表达「我不知道怎么说,我也不想说。」
其实,暴力只是无法诉说的一种表征而已。我也曾遇过已经九岁却仍躺在床上喝奶瓶的小孩,每个礼拜都要把信用卡刷爆的大学生,还有不断狼吞虎咽后到马桶旁催吐的成年人……
「焦虑」无法透过嘴巴来说,我们的内在小孩,只好仰赖如此退化的行为来表达。
至于遇上这样的人该怎么办呢?妈,我想这一定是您所关心的。一个年纪与自己女儿相仿的女孩,遇上了会使用暴力的老公,想必您眼见这一幕,必定勾起心里母爱的怜惜。
坦白说,如果我是这女孩的妈,我真的也会劝她离开这样的男人就罢了!但实务经验告诉我,绝大多数的人总是没办法离开这样的伴侣。他们可能想像自己有能力扭转现况(这样的人遇到我就会变好了!)或心软于伴侣施暴后的忏悔与哭泣(他真的不是故意的!)所以一味忍耐来等待那些时刻过去。这样的他们只会叫旁人别再唱衰了,只管告诉他们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这样的状况?
我想,倘若是克莱茵女士遇上这种情形,恐怕会用「诠释」来分析他们心里的焦虑吧!比方说,克莱茵女士的经验中,曾有一位因母亲怀孕而感到焦虑的小女孩,在接受游戏治疗时,不断重复将皮包给紧紧阖上,确认铜板可以留在皮包里面,克莱茵女士见状,便对她说「皮包里的铜板代表母亲肚子里的小孩,如果能把他们都关在里面,就不会再有弟弟和妹妹了。」这种带着理解的语言有效地释放了小女孩的焦虑,让她能更放松自由地在治疗中进行表达。
我试着用更白话的语言,来翻译「诠释」的意思心理治疗所说的「诠释」,之于成年人的亲密关系,指的就是「被懂得」—是啊,既然你不知道怎么说,或者不想说,那么就让我温柔地代替你说出心里的焦虑和痛苦吧。我曾经见过一位温柔的太太,在她先生最初想要使用暴力时,扶住了他还没打下来的拳头,真诚地看着对方的眼睛说「我知道遇到这种事情,你心里真的很痛苦,你觉得自己变得跟你爸一样失败。但我不忍心让你打我,因为我知道,你跟你爸是完全不一样的人。」这一幕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看着前一刻还怒发冲冠的大男人,被女人坚定的勇敢给包容后,下一秒马上化身为泪流满面、举不起拳头的小男孩。
妈,如果您也亲眼所见,就明白心灵上的「被懂得」对人具有多么大的修复力量了。
可惜我们大多对心理焦虑理解得太少,所以我们也常常不认得自己和所爱的人心里的内在小孩。当我们看到无法理解的行为时,因应的方法不外乎是反击或是忍耐;我们可能很少为他们表达出无法释放的焦虑,或者说出我们所「懂得」的他们的痛苦。这结果可能会造成强烈的冲突,或让接受暴力的一方觉得心灰意冷;却不能帮我们理解所爱的人为何会这样失控,或承认其实我们真的无法懂得他们为何如此。
一团混乱的状况下,思绪被掩盖了,情感也渐渐被磨光了,先前再多的忍耐似乎也变得没有意义了。对于相爱的人来说,这是不是也是一种遗憾呢?
妈,如果您有机会,告诉邻居太太如果她懂得先生的行为,请不要只是忍耐,也要试着说出她的懂得;如果她真的什么都不能懂,那么她真的需要专业帮忙,或者多顾及自己,早点逃离吧。
恩恩
---本文摘自《即使家庭会伤人,爱依然存在》第三话 内在小孩的心里话成年人有哪些潜在焦虑?
作者简介
许皓宜
最擅长「用关系说故事」的咨商心理师
曾在大专教学多年,也曾走入医院和社区,聆听发生在不同场域的故事。受过心理动力治疗、婚姻与家庭治疗的专业训练,是国内长期耕耘于婚姻与家庭治疗训练的师资之一。主持环宇广播电台《从心聊聊天》节目,商业周刊「心理学会客室」、《皇冠杂志》《亲子天下》专栏作家,也是媒体节目长期邀请的心理学专家。
随年岁往上攀爬,她越体会人们在关系与自我的探寻中,内心所盼所求,不过「真诚」二字而已。所以她离开咨商专业系所的教学,真诚地回到自己初衷所爱的书写——以一种面对人心的深刻与同理。她的口吻直接而犀利,笔调温暖而幽默,从自己、父母到周围的人,以及许许多多的关系中,写出了发生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故事,也记录了我们记忆中不同典范的关系。
只愿,我们能从各种曾经无法理解的人我关系中,发现那里头原来具有认识自我的深刻意义。然后同意,原来我们生而都自有一种独特的价值与魅力。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博士,现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出版著作有《即使家庭会伤人,爱依然存在》《人生不能没有伴》《与父母和解,疗愈每段关系里的不完美》(以上为如何出版)《为何上班这么累?其实是你心累》《如果,爱能不寂寞》《教出情绪不暴走的孩子》《在爱情的四季里,妳依然可以做自己》,以及有声书籍《听孩子说,我们忘了的事》等书。
FB粉丝团许皓宜.心理学与生活 www.facebook.com/Dr.Hsu1231
该文章《「我不知道怎么说,也不想说」 有些人,是用「行动」在说话》由网友『青涩样子容貌』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