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消费者投诉:白云山星群夏桑菊遭遇“李鬼”

健康知识 2023-05-29 09:04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白云山星群夏桑菊又遭到仿冒,“李鬼”层出不穷,消费者深受其害。

  近日不断有消费者拨打“3?15”热线电话投诉在购买白云山星群夏桑菊时,被药店误导,买回了一些看上去很相似的侵权或劣质夏桑菊颗粒。

  一家药店竟有20多种夏桑菊

  记者走访了市区内多家连锁药店,发现叫夏桑菊的药品就有20多种,产地更是莫衷一是,广东、四川、湖北等地都有。最令人惊讶的是,作为一种家庭常备药,各品牌夏桑菊的售价相差甚远,从2.8元到15元不等。

  最低价格竟然只有2.8元,这不由让消费者产生疑问都叫夏桑菊,怎么价格相差这么远呢? 除了价格的迷思,外包装的相似也同样让人不解。之前有媒体报道过,曾有商家以“嗄桑菊”之名山寨夏桑菊,其外包装的样款设计与时下最为热销的白云山星群夏桑菊已无二样。记者采访时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大部分品牌的夏桑菊产品的主色调、背景图案乃至文字排列方式都极为相近。面对种类繁多、外观相似的夏桑菊颗粒,也难怪消费者购买时无从下手。

  无序竞争引发市场乱象

  这么多价格不一但包装相近的夏桑菊,究竟哪个才算是正宗的呢?面对消费者的疑惑,一位好心的药店店员道出“真相”白云山星群夏桑菊是正宗夏桑菊,但其生产成本高,所以相比其他山寨品牌销售利润极低,店员因为利益驱动而主推仿冒的山寨品。往往消费者因为包装相似错以为买的就是“白云山星群夏桑菊”,买回家后才发现是“李鬼”。年纪大点的还会回药店“指名”换回星群夏桑菊,但很多年轻消费者就吃了哑巴亏。

  记者翻查资料了解到,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星群药厂首创夏桑菊颗粒并工业化生产,产品远销香江东南亚。而后随着《药品管理法》实施,星群对夏桑菊的工艺规程又进行复核,增加质量标准,补充临床资料。经卫生局审查同意,夏桑菊于1985年7月转为准字号,正式以药品身份与消费者见面。1986年的年产量猛增至20500万包,利润支柱地位开始奠定。得益于多年来的苦心经营,星群夏桑菊在华南一带可谓深入民心。一句源自上世纪的广告语“星群夏桑菊,清肝兼明目,清热解疮毒”,至今依然家喻户晓。

  ,正是由于享负盛名,近年来,众多药厂纷纷跟风生产夏桑菊。于是,各种不同品质的下火药都被冠上“夏桑菊”的名称,这也就是市面上出现二十余种“夏桑菊”的来由。就记者观察所得,为了避免与星群正面竞争,夏桑菊市场的后来者大部分采取了价格战、仿包装作为其主要竞争策略。

  正是这种“搭便车”、“傍名牌”的市场“恶症”成了这些知名企业最大的烦恼。专家认为,这种“搭便车”行为损害的不仅仅是踏实做品牌的企业利益,最终损害的还是消费者权益。而在各种商品中,药品对人体的损害往往具有隐秘性、潜在性、长期性,甚至存在个体差异的变异性,因而药品的不安全性是一种极具危险的行为。相对于一般产品侵权而言,在药品侵权纠纷中,需要对消费者权益进行特殊保护。

  专家建议选药切忌价格先行

  面对价格不一的乱象,有店员如此解释,所有的夏桑菊质量都一样,不需要为大品牌的广告费买单。那么,高价夏桑菊与低价夏桑菊的差别是不是仅在于广告费呢?

  业内专家认为,就夏桑菊这类产品而言,广告推广并非其终端价格的主要构成,真正影响其价格水平是药品的原料素质和生产工艺。很多人都知道夏桑菊颗粒的原材料是夏枯草;鲜少有人了解,只有夏枯草的穗状花序(夏枯球)才具有效成分“夏枯草甙”,而其根茎并不包含该成分。这就是星群与其他厂家的差别,它采用安徽道地夏枯草,独以夏枯球入药,从源头上保证其药效。有的厂家为了提高利润,用不具备“夏枯草甙”的夏枯草根茎入药,价格虽低但药效更低。

  但目前销量最大的白云山星群夏桑菊,由于其多年来始终坚持严格按《中国药典》要求入药,独家采用“低温控制干燥成粒”保密工艺技术,并以国际权威的“指纹图谱”技术进行全程的质量监控,其生产成本自然在其他品牌夏桑菊之上。生产成本较高也导致其在终端售价高于大部分夏桑菊产品,,这依然无碍其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文章来源康文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健康无忧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