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
健康知识 2023-05-29 06:37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
拔罐后皮肤颜色看疾病
众所周知,中医传统疗法中包含拔罐,它是一种非药物性的自然疗法。因其简便、疗效好受众人追捧青睐。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拔火罐来排毒,不仅安全性很高,使用起来方便,效果也很不错。拔罐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缓解因气血阻滞引起的颈间疼痛和感冒等。拔罐后会在皮肤上形成各种不同的性状颜色,这些不同性质的颜色反映出了每个人的身体状况。
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分析
1、紫色
如果患者拔罐的部位出现了紫色或者是黑紫色,这就说明患者的体内的血液循环出现了问题,用中医都说法就是体内淤血,所以应该服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或者食物来进行治疗。如果不仅仅是皮肤发紫,还伴随着斑块,那就说明患有寒湿之症。
2、鲜红色
如果拔罐之后发现皮肤变成了鲜红色,这就说明患者体内是内热,所以日常饮食应该多吃一些降火的食材。,拔罐之后皮肤出现鲜红色的症状还是比较少见的。
如果发现皮肤虽然是发红,并不是鲜红色而是色泽暗淡,那仍旧是内热症状,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了,身体中出现了血枯而导致血液运行不畅的症状。
这种状况一般都是患者患有了血脂高等等的疾病,可以通过一些药物来泻火和活血,这样就可以恢复健康。
3、灰白色
如果拔罐的位置发白或者是没有颜色改变,那么说明患者体内的寒气比较重,导致身体出现了虚寒的症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使用一些祛寒的药物进行调理身体。4、罐内壁出现水
这就说明身体的一些部位有湿气,所以要用一些祛湿的食物和药物进行调养。
5、皮肤出现水泡
这也是由于体内的湿气过重导致的现象,可用祛湿药物调养。
6、皮肤出现褶皱
这是由于患者的体内被风邪入侵了,常见在冬春季,最好应该立即接受治疗,避免并且加重导致患上皮肤疾病。
拔罐后皮肤颜色与病症鉴别
1.罐印紧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为主。
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
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
4.淡紫发表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
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
6.罐印呈鲜红散在点的,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我常在临床上走罐寻找此类红点用针刺来治疗、调节内脏功能。
罐印颜色与对应症状
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积寒
紫色并伴有黑斑气血不畅通
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风湿
鲜红而颜、局部发热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
红而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
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虚寒、湿邪
皮肤微痒风邪、湿症
水泡、水肿、潮湿寒症、湿气盛
罐中有水珠者寒湿重
紫红、暗红阴症、寒症、血郁
潮红、淡红虚症
局部很快恢复原样说明快痊愈
在拔罐过程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青紫拔罐后可见有的拔罐部位青紫,有的殷红,有的则不变色。青紫及发红部位往往病情较重,瘀阻较重。有时这些部位并非是疼痛最重的部位,只要坚持在原处拔罐,青紫就会慢慢消退,疾病也能治愈。
(2)发泡这种情况比较多见。有的一日起泡,有的则至三五日甚至十余日起泡。所起的泡有较为清亮的水泡,也有紫红的血泡等。发泡现象多为局部病情的反映,一般受病情轻重(一般瘀阻较重的发泡较快)、季节(夏天较易发泡而冬季则较慢,这也是拔罐治疗提倡“冬病夏治”的一个原因)、皮肤疏密(一般皮肤细嫩的易发泡,如青年女性,而壮年男性则发泡较慢)等因素影响。正常生理条件下,血管内渗透压和血管壁通透性处在一较恒定的水平,拔罐的抽吸很难将其改变,不易起泡。
发泡后可用消毒针灸针将较大的泡刺破,放出其中的液体。对于发泡后的创面如何处理,如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为防止感染,用无菌纱布覆盖,按时换药,直至愈合;另一种观点则是继续在发泡部位拔罐,以抽吸其中的病理产物。笔者比较倾向于后一种。大家都知道,以前有“血罐”的治疗方法,即在拔罐前先用三棱针或梅花针点刺拔罐部位,可以抽吸出一些暗紫色的血液凝块,疗效比较明显。但缺点是如何确定被拔罐部位是瘀血瘀阻的部位呢?如果确定准确,能够抽出瘀血,症状明显减轻,如果确定不准,将会拔出红色血液,症状也不能减轻。现在拔罐发泡已经证明局部有病,所以更应该在发泡处继续拔罐以抽吸出病理产物。
(文健康无忧网)
【点击图片更多精彩】
拔罐的好处和作用
1.负压作用
人体在火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从而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通过检查,也观察到?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化和毛细血管破裂,少量血液进入组织间隙,从而产生瘀血,红细胞受到破坏,血红蛋白释出,出现自家溶血现象。在机体自我调整中产生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起到一种良性刺激,促其恢复正常功能的作用。
2.温热作用?
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药罐最明显。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促进以局部为主的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使体内的废物、毒素加速排出,改变局部组织的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和网状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强局部耐受性和机体的抵抗力,起到温经散寒、清热解毒等作用,从而达到促使疾病好转的目的。
3.调节作用
拔罐的调节作用是建立在负压或温热作用的基础之上的,是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由于自家溶血等给予机体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于神经系统末梢感受器,经向心传导,达到大脑皮层。>>>哪些病用拔罐治疗效果更好。
拔罐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生反射性兴奋,借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并加强大脑皮层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功能,使患部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强,促使机体恢复功能,阴阳失衡得以调整,使疾病逐渐痊愈。
是调节微循环,提高新陈代谢。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血液与组织间物质的交换,其功能的调节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且还能使淋巴循环加强,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活跃。,由于拔罐后自家溶血现象,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周流全身,刺激各个器官,增强其功能活力,这有助于机体功能的恢复。
不同拔罐罐法不同作用在火罐共性的基础上,不同的拔罐法各有其特殊的作用。如走罐具有与按摩疗法、保健刮痧疗法相似的效应,可以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对关节、肌腱可增强弹性和活动性,促进周围血液循环;可增加肌肉的血流量,增强肌肉的工作能力和耐力,防止肌萎缩;并可加深呼吸,增强胃肠蠕动,兴奋支配腹内器官的神经,增进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可加速静脉血管中血液回流,降低大循环阻力,减轻心脏负担,调整肌肉与内脏血液流量及贮备的分布情况。缓慢而轻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镇静作用;急速而重的手法对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祝您!
拔罐的注意事项
(1)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等,火罐易脱落。
(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应用投火法拔罐时,火焰须旺,动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应用闪火法时,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用贴棉法时,须防止燃着棉花脱下。用架火法时,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时,应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
(3)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赞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
(5)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6)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
(7)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人,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8)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色(淤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水泡,小的不需处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本文来自http://www.jk51.com/ 健康无忧网
如果以上关于拔罐后皮肤颜色鉴别的解答您还不满意,您可以使用本站的搜索功能查找更多的相关内容
上一篇:海胆的营养价值
下一篇:百度与就医160合作 搏得“互联网+”医疗头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