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难入睡?睡眠障碍关键:习惯+环境
何时该怀疑儿童有睡眠问题?
(情境图片/华人健康网提供)
常见儿童睡眠障碍的症状
1.早上很难叫起床,或是叫醒后还是常觉得睡不饱。
2.上课时常打瞌睡。
3.打鼾。
4.连续超过一个月以上,晚上很难入睡,或是很难一觉到天亮 。
5.夜间睡眠时出现奇怪行为。
6.睡眠周期异常,例如夜猫子。
睡眠门诊会安排哪些检查?
儿童睡眠问题常常是一个详细、连续一周以上(包含周末)的睡眠日记就可看出问题所在。一个好的睡眠日记记载上床时间、关灯时间、实际入睡时间、起床时间(自己醒来,或是家人叫醒)、午睡时间。家长若能在看门诊前,先记录好一周以上儿童的睡眠日记,会帮助医师提早诊断儿童睡眠问题所在。
有些情况(例如儿童睡睡醒醒、睡眠期破碎,或是家长无法配合记录儿童睡眠时间等),睡眠日记无法取得,也可以配戴腕动计(actigraphy,像手表戴于儿童手腕上),连续配戴一周以上,再回医院,由软件分析儿童清醒睡眠周期。
何时需要安排睡眠检查呢?
一般所说的睡眠检查,指的是睡眠多重生理监测检查(polysomnography)。晚上来医院报到之后,技术员便会帮病患装上各种电极和感应器,包括头皮上贴脑电波电极、双眼外侧贴眼动图电极、鼻孔装上呼吸气流感应器、下巴和双腿粘贴肌电图电极、胸壁粘贴心电图电极、胸部和腹部各上呼吸运动感应绑带,手指夹上血液氧气感应器。
由此可知,全身几乎贴有各式电极和感应器,以这样的睡姿,不是很舒服。排到睡眠检查必须有理由才安排,不是所有有睡眠问题的病患都需要接受睡眠检查,特别是儿童睡眠问题,常常靠病史询问、睡眠日记、辅以腕动计,便可确立诊断。常见需要安排睡眠检查的儿童睡眠疾病包括打鼾、睡很久白天还是常打瞌睡、或是睡觉时两脚动个不停、以及夜间睡眠时出现奇怪行为。
宝宝难入睡?睡眠障碍关键习惯+环境
(情境图片/华人健康网提供)
良好的睡眠习惯和环境
上床及起床时间每日固定且适当学童普遍有平常天睡眠严重不足,周末补眠情形;睡眠时间不固定,不仅周末晚起,接着周日晚上不想睡,晚睡,周一早上便起不来,长期下来也容易睡眠清醒周期混乱。至于入睡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不好,过早(例如家长早早晚上七、八点就把儿童赶上床睡)会造成儿童生理上没有睡意,进入卧室,只好自己找东西玩,玩累了才睡,睡到半夜又醒来;过晚,早上很难叫起床,影响上学。
白天小睡要适宜,不可过多特别针对晚上不想睡的儿童,午睡一般建议不要超过30分钟,傍晚后也不宜再小睡。儿童若不想午睡,也不用刻意逼他们午睡。
晚上不喝兴奋性饮料/食物咖啡、茶、可乐、巧克力、某些成药(含酒精、咖啡因或兴奋性药物)。
睡前避免激烈运动、电视游乐器、动作片等,建议从事阅读和听清柔音乐,以蕴酿儿童想睡的心理生理状态。也必须提醒家长的是,从事这些睡前活动必须在客厅或书房,儿童有睡意时才进入卧室,不可在床上看书听音乐滑手机。手机或平板电脑已被证实具有强光,会抑制大脑分泌助眠激素(褪黑激素),晚上睡不着的儿童应该避免使用。。
为避免睡眠中有饥饿感,睡前可吃一些点心,喝杯牛奶,但也不可吃大餐。
睡前不宜摄取太多水份特别是容易尿床的儿童。
良好卧室环境儿童进入卧室之后,卧室昏暗且安静,室温凉爽舒适(建议摄氏25-26度)。常见问题之一,-
儿童乖乖进入卧室,家长客厅看电视或聊天,若缺乏良好隔音设施,一样会影响到儿童睡眠。
独立睡觉从婴儿开始,父母和孩童同睡一张床上,甚至同一个房间都是不好的,大人和小孩睡眠都会受到影响;儿童也会养成一定要父母陪,甚至哄才能入睡的坏习惯。,婴儿和父母同床也是婴儿猝死症候群的危险因子之一。
儿童有良好的睡眠习惯和卧室环境,才会有良好的睡眠品质。良好的睡眠品质,才能让儿童白天注意力、学习力保持在最佳状态。儿童睡眠障碍确实是存在的,长久以来被家长、老师,甚至是医师忽略,面对白天打瞌睡、不专心的儿童,不能总以懒散不爱念书责骂。即早就医,正确诊断,即早治疗矫正,才能帮助儿童,避免问题累积愈来愈多,被归类为问题学生。
该文章《宝宝难入睡?睡眠障碍关键习惯+环境》由网友『百年孤老』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