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实的副作用 芡实的作用与功效 芡实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及

健康知识 2023-05-29 03:13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芡实米主要是一种常见的物质,芡实米是配合一些其他类型的食物来进行服用,它的功效与莲子的一些功效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是可以进行一些煲汤的食用。芡实的作用与功效是什么?芡实有什么副作用吗?

 
     一、芡实的副作用 
 
    (一)芡实简介
 
  芡实,又名鸡头米、鸡头实,睡莲科水生草本植物芡的种子。古药书中说芡实是“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粮菜佳品,它具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特点,是秋季进补的首选食物。其性能与莲子相似,收涩性较莲子强,常与莲子同用,“仙方取此合莲实饵之,甚益人“为健脾益肾佳品,自古作 为永葆青春活力、防止未老先衰之良物。
    芡实成分
  芡实于品每百克含水分11 克,蛋白质11.8 克,脂肪0.2 克,碳水化合物75.4 克,钙21 毫克,磷264 毫克,铁9.6 毫克,还含有少量维生素。
    
    (二)食用芡实注意事项
 
  芡实虽然有很多营养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粗纤维、钙、磷、铁等,但芡实性质较固涩收敛,不但大便硬化者不宜食用,一般人也不适合把它当主粮吃。芡实分生用和炒用两种。生芡实以补肾为主,而炒芡实以健脾开胃为主。炒芡实一般药店有售,因炒制时,要加麦麸,并掌握一定的火候,家庭制作不方便。,亦有将芡实炒焦使用的,主要以补脾止泻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芡实无论是生食还是熟食,一次切忌食之过多,否则难以消化。“生食过多,动风冷气,熟食过多,不益脾胃,兼难消化,小儿多食,令不长。”平时有腹胀症状的人更应忌食。

    (三)芡实的副作用
 
  中医认为,干芡实性味甘、涩、平,入脾肾二经,主要的功用是补脾止泻、固肾涩精。《神农本草经》将干芡实列为补中上品,认为其能“益精气,令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神仙。”《本草择要纲目》说“糯米合干芡实作粥食,益精强志,聪耳明目,通五脏,好颜色。”《滇南本草》载干芡实能“止渴益肾,治小便不禁、遗精、白浊、带下。”
    糖尿病网小编在《随息居饮食谱》中看到关于芡实的宜忌:“凡外感前后,疟痢疳痔,气郁痞胀,溺赤便秘,食不运化及新产后皆忌之。”糖尿病网小编推荐芡实对女人有哪七大好处
  ,根据芡实百科中提及,芡实虽然有很多营养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粗纤维、钙、磷、铁等,但芡实性质较固涩收敛,不但大便硬化者不宜食用,一般人也不适合把它当主粮吃。
  芡实分生用和炒用两种。生芡实以补肾为主,而炒芡实以健脾开胃为主。炒芡实一般药店有售,因炒制时,要加麦麸,并掌握一定的火候,家庭制作不方便。
 
    二、芡实的作用与功效
 
    (一)芡实的功效与作用
 
    芡实的功效
  固肾涩精,补脾止泄,利水渗湿。治遗精,淋浊,带下,小便不禁,泄泻,痢疾,着痹。
  芡实的作用
  1、补中益气,为滋养强壮性食物,和莲子有些相似,但芡实的收敛镇静作用比莲子强,适用于慢性泄泻和小便频数,梦遗滑精,妇女带多腰酸等。
  2、遗精滑精,虚弱小儿遗尿,老年人小便频数] 芡实15克,金樱子12克,菟丝子、车前子各9克,水煎服。小便频数及遗精。用秋石、白茯苓、芡实、莲子各二两,共研为末。加蒸枣做成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盐汤送下。此方名“四精丸”。
  3、慢性泄泻(包括慢性肠结核,五更泄泻等)] 芡实、莲肉、淮山药、白扁豆等分,磨研成细粉,每次30-60克,加白糖蒸熟作点心吃。
  4、芡实性味甘涩平,具有固肾涩精、补脾止泄的功效。
 
    (二)芡实食疗价值
 
  睡莲科水生草本植物芡的种子。又称鸡头实、水生鸡头、刺莲蓬实。芡,分布于我国中南、西南、华东、东北等地。秋季割取成熟果实,除去外果皮,取出种子,压碎硬壳,取仁晒干用。
  本品性能与莲子相似。主要有补脾胃和涩精、止带、止泻的作用。收涩性较莲子强。可单用煮粥或研末、煎汤服。常与莲子同用,“仙方取此合莲实饵之,甚益人。”(梁代陶弘景)古方水陆丹用本品研末,熬金樱子取汁和丸服,治肾气不固,遗精尿频和带下,颇为医家所喜用。
 
    (三)六款芡实保健偏方
 
    芡实分生用和炒用两种。生芡实以补肾涩精为主,而炒芡实以健脾开胃为主。炒芡实一般药店有售,因炒制时,要加麦麸,并掌握一定的火候,家庭制作不方便。,亦有将芡实炒焦使用的,主要以补脾止泻为主。
  中医解读
  中医认为,芡实性味甘、涩、平,入脾肾二经,主要的功用是补脾止泻,固肾涩精。由于味甘,方能补脾;由于味涩,才能固肾。在古药书里,芡实被称作是“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粮菜佳品。芡实药性平和,不温不燥,四季均可食用。
  芡实营养成分极易被人体吸收,特别是夏天炎热季节脾胃功能衰退,进入秋凉后功能尚差,及时给予本品,不但能健脾益胃,又能补充营养素,若平时消化不好,或热天出汗多又易腹泻者,经常用芡实煮粥,或煮红糖水吃,有很好效果。若用芡实与瘦肉同炖,对解除神经痛、头痛、关节痛、腰腿痛等虚弱症状,有很大的好处。
  《本草纲目》记载“芡实能治遗精、带下”。如用芡实60克、北芡巧15克,共煮烂吃,有补肾作用,治遗精、白带和多尿等。常吃芡实还可治老年人的尿频之症。经服芡实调整脾胃之后,再吃较多的补品或难以消化的补药,人就能适应,对身体就无碍。再加上它有着很好的内敛、健脾的药用,在秋季进补时,来一碗香香甜甜的芡实粥再好不过了。不过,吃芡实时宜慢火炖煮、细嚼慢咽。一次不能食用太多,以50克为宜。
    小偏方
  贫血芡实60克、红枣l0克、花生30克,煮熟后加入适量红糖食用,每日1次。
  美容润肤莲子30克、芡实30克、薏仁米50克、桂圆肉10克、蜂蜜适量,小火煎煮约1小时,熟后食用,每日1次。
  慢性泄泻芡实、莲肉、淮山药、白扁豆等分,磨研成细粉,每次30~60克,加白糖蒸熟当点心吃。
  遗精芡实、金樱子各等份,水泛为丸,每次服9克,每天二次。
  小儿消化不良芡实500克,山药500克,糯米粉500克,白糖500克。先把芡实、山药一同晒干后,碾为细粉,与糯米粉及白糖一并拌和均匀,用时取混合粉适量,加水烧熟后食用。
  遗尿生芡实50克,金樱肉20克,糯米100克,加水慢火熬粥食用。
 
    三、芡实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及使用禁忌
 
    (一)芡实的禁忌与误区
 
  芡实虽营养成分丰富,但也不是所有人群均适宜时用芡实。芡实性涩,有较强的收涩作用,能使便秘患者排便更加困难,尿赤患者小便淋漓不尽,妇女产后恶露排出不畅,故而便秘、尿赤患者及妇女产后皆不宜食用。,芡实虽有营养,但婴幼儿不宜食用,可能会导致小儿性早熟。在食用芡实时,尚需注意按照正确的方法食用。吃芡实要用慢火炖煮至烂熟,细嚼慢咽,方能起到充养身体的作用。

    (二)芡实副作用和禁忌人群
 
  关于芡实的宜忌:“凡外感前后,疟痢疳痔,气郁痞胀,溺赤便秘,食不运化及新产后皆忌之。”
  ,根据芡实百科中提及,芡实虽然有很多营养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粗纤维、钙、磷、铁等,但芡实性质较固涩收敛,不但大便硬化者不宜食用,一般人也不适合把它当主粮吃。
  芡实又可以分为生食和炒食两种哦,生的芡实主要以补肾为主,而一些药店中出售的炒芡实则以健脾开胃为主了,告诉大家哦,炒芡实可以要比较专业的人炒好哦。
  ,亦有将芡实炒焦使用的,主要以补脾止泻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芡实无论是生食还是熟食,一次切忌食之过多,否则难以消化。
  “生食过多,动风冷气,熟食过多,不益脾胃,兼难消化,小儿多食,令不长。”平时有腹胀症状的人更应忌食。
  因为芡实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不是什么人都适合吃的,其中对于本身火盛,上火厉害,手心发热的人,就不适合了。
    ,食滞不化者慎服,大小便不利者禁服。芡实有较强的收涩作用,便秘、尿赤及妇女产后者皆不宜食。芡实虽有营养,但婴儿不宜食用。
  通过中医和西医对芡实的研究所得,芡实虽含有很多营养成分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粗纤维、钙、磷、铁等,但芡实的副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因为芡实性质较固涩收敛,不但大便硬化者不宜食用,一般人也不适合把它当主粮吃。
  芡实分生用和炒用两种。生芡实以补肾为主,而炒芡实以健脾开胃为主。
    炒芡实一般药店有售,因炒制时,要加麦麸,并掌握一定的火候,家庭制作不方便。,亦有将芡实炒焦使用的,主要以补脾止泻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芡实无论是生食还是熟食,一次切忌食之过多,否则难以消化。队友平时有腹胀症状的人更应忌食。
  我们了解过了芡实的副作用了,我们肯定都知道芡实是不能一次性多吃的,芡实能长期吃吗?芡实是可以长期吃的,因为芡实能益气益神,适量服用的话,是可以长期吃的,但前提是你不是禁忌服用芡实的人群。
 

芡实的副作用(文健康无忧网)
 
    (三)吃芡实的禁忌是什么
 
  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不仅表现在样貌性格上,也表现在我们的体质上。有些人日啖荔枝三百颗也没事,有的人偏偏就一颗荔枝三把火。
  芡实有的人吃了可以固肾涩精,补脾止泄,利湿健中,可治腰膝痹痛,遗精,淋浊,带下,小便不禁,大便泄泻等病症。
    而有的人却火上浇油。这些不适合的人有哪些呢
  1、对于本身火盛,上火厉害,手心发热的人;
  2、食滞不化者慎服,大小便不利者;
  3、芡实有较强的收涩作用,便秘、尿赤及产后妇女;
  4、芡实虽有营养,但婴儿不宜食用;
  5、大小便不利者禁服;食滞不化者慎服。
 
     如果以上关于芡实的副作用    芡实的作用与功效   芡实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及使用禁忌 的解答您还不满意,您可以使用本站的搜索功能查找更多的相关内容。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