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等于国安─这顿午餐谁来把关?
全世界正共同经历心惊胆颤的六月。任谁也没想到,一顿饭、一瓶饮料,都可能暗藏致命危机。恐惧,正在蔓延。
欧美为了被比喻为「最致命的大肠杆菌」焦头烂额。在亚洲,则因台湾爆发「人类史上最严重的塑化剂污染」,连韩国、新加坡都人心惶惶。
「全球都在为饮食安全伤脑筋,」研究风险控管的台大国家发展研究所教授周桂田指出。
一旦食品安全亮出警讯,不仅经济损失从食品扩散到相关产业,全面瓦解社会的「信任」机制,更重创国家形象。
「百亿元跑不掉,」经济部长施颜祥严肃指出这次塑化风暴的可能损失。包括运动饮料、茶饮料等,每年上千亿元的营业额,估计至少损失一至二成,而每年六到九亿元之谱的外销市场尚无法计数。
政府早知道 却没人当回事
六月二日,在中国十余个城市发行的《南方周末》,头版斗大标题写着「塑化剂潜伏台湾三十年,『每天都在给儿子喂毒』」。台湾许多母亲的心痛与愤怒,盖过长年的品牌广告。
事实上,这次塑化风暴并非不可避免。
镜头转到监察院,监察委员程仁宏的心简直像在滴血。
程仁宏连续说了好几次「遗憾」,手上拿着的是过去三年,监察院提出的「食品用添加物安全管制与规范专案调查研究报告」。
早在○八年爆发三聚氰胺事件后,监察院即提出纠正,明确指出五大违失把关不周、政策反复、应变紊乱、机制未建、处理失当。
在食品添加物专案调查报告中,也明白要求「卫生署与经济部工业局,要共同对化工原料行等源头进行稽查及管理。」这届监察委员更对食品卫生安全,提出十三件纠正案,以及八大改进建言,要求行政部门检讨。
但历任两位行政院长与四位卫生署长,「没有人把『食品安全』当大事看待,」程仁宏摇头。
官员来来去去,人民的健康却无法打折。政府早知道,却没有立即作为,让我们食的安全从上游到下游都失控。
这次塑化风暴后,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如何化危机为转机?
真食物也无法令人安心
塑化剂风暴,可能只是掀开台湾食品安全控管失灵的盖子。
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物,早已渗透到你我日常的饮食中。而塑化剂绝不仅只被非法掺入食品添加物,活生生的「真食物」,也隐藏危机。
台湾所有河川中的泥巴,都验出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中的DEHP,平均每公斤含三.五毫克(等同三.五ppm),为其他类的一百倍,只要一条鱼下肚,就可能超过人体容许值。
投入环境荷尔蒙研究的成功大学环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从二○○一年到二○一○年,踏遍全台湾河川进行调查,刚完成「毒性化学物质环境流布背景调查」,发现河川中的DEHP,没有降低趋势,北部淡水河、新店溪和大汉溪等底泥中蕴含的量,是十年前的两到三倍。
经常忙到连午餐都没吃的李俊璋,接受《天下》采访时,看着眼前的餐盒,却一口都吞不下去。他说全世界河川毒性化学物质计量都是ppb(十亿分之一),台湾河川底泥含量却是以ppm(百万分之一)来算,差距达一千倍。
研究团队还发现,河川中能抓到的鱼愈来愈小,检测鱼体中所含DEHP平均约为○.二三ppm,最高达到一.七ppm。美国所订DEHP的人体容许值,六十公斤体重成年人不得超过一.二ppm。
,一条鱼身藏的化学物质不只DEHP。在淡水河系、大甲溪和北港溪的鱼,体内壬基酚(用于清洁用界面活性剂)浓度偏高;在基隆河和台南二仁溪的鱼,则出现有害生殖系统的双酚A,也是源自塑胶产品。
连河川都塑化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塑胶」密不可分的程度,超乎想像。
塑胶王国 塑化浓度世界第一
台湾环境塑化剂暴露量,可能是全世界最高。
「房子高达五○%的建材和装潢,原料是PVC塑胶,」 塑胶制品公会总干事胡胜海说,其中含塑化剂三成到五成。
台湾每年光是DEHP的使用量,就多达二十五到四十万吨,「约有一%会释放到环境中,」李俊璋的研究中指出。
我们坐的沙发、电脑用的电线,小孩趴着玩的地板,甚而每天用香氛浓郁的沐浴乳、洗发精,都可能释放DEHP。台湾家户环境中,灰尘的DEHP浓度全球最高。
但我们体内的化学物质,主要还是来自食物。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凌永健说,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属于脂溶性,最可能从食物链下肚。
除了添加物与污染,便利的食品包装也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走进便利商店,塑胶盒装的便当、塑胶袋装的饭团,迎接客人的近两千种品项,「超过九成的包装都和塑胶有关,」一家超商业者坦承,塑胶的经济性和便利性对业者而言,至今仍无可取代。
即使把常用塑胶杯改用纸杯,内部仍上了一层塑胶膜。有害物质还是可能渗透出来。
台湾人从一出生就不安全
拥有「塑胶王国」封号的台湾,正在承受后患无穷的苦果,国人体内累积的塑化浓度,超过欧美。
塑化剂进入人体后,经过四十八小时就会代谢排出。在台湾,却是「进入体内速率比代谢还要快,」李俊璋经过三年研究,证实台湾孕妇母体的DEHP代谢物浓度,是美国孕妇的四到十三倍,下一代从尚未出生就处在不安全的环境中。
阳明大学环境与职业卫生研究所教授陈美莲,二○○八年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研究从六十个台湾人的尿液中,检验出DEHP代谢物浓度平均为每西西十六奈克,为美国人的五倍,德国人的六倍。
但面对台湾环境中塑化剂暴露量可能是全世界最高的情形下,政府至今未拉出一道「警戒线」、订出DEHP的人体可容许摄取量。美国提早因应,订出一.二ppm,日本则是八.四ppm。
卫生署虽加紧脚步,比照欧盟标准(三ppm),但显然已落后好几步。而国人体内DEHP代谢物浓度的大规模相关研究,直到现在才正要启动,至今缺乏实际数据。
原料、制造、品牌、通路 都是共犯
「每个人都要检讨,我们做错了什么,」外表斯文的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孙璐西,说的每句话语气都很重,从政府、企业到我们消费者,「以后要怎样做才对。」
最先行动的,是被质疑为集体沦陷成「黑心行业」的食品业者。
「从原料供应商、制造商、品牌商到通路商,全都是共犯结构,」台大国发所教授周桂田的话中,每个字都传递出消费者的愤怒。
要扭转结构,食品厂开始加强对上游供应商的原料源头管理、对于委外生产的供应链管理。
便利商店、连锁食品店布满街角,通路商也在安全中扮演决定性角色。
「通路商既然收取供应或制造业者高额通路费,就应该对上游有更严谨的审核,」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企划室主任简相堂指出。
台湾连锁暨加盟协会秘书长洪雅龄说,从商品送检、上架管理和人员训练以及门市危机因应管理,通路商在这次教训中,学到愿意投入更多成本,从末端追溯上游进行品质追踪。
例如全家便利商店将便当等塑胶容器,从法规定的两种,扩大检验六种塑化剂。「法规尚未规范到,但民众有疑虑的灰色地带,我们也要提早因应,」全家便利商店公共关系暨品牌促进室部长林翠娟说。
更重要的是,订定规范、执法的政府,必须改变,并有更前瞻的做法。
「当每个部会都抱持不关我事,就会成为全民大事,」台大职业医学与工业卫生研究所副教授吴焜裕提醒。
政府必须做的三件事
政府在过去三年一而再、再而三,错失修正的机会。如今想要挽回流失的民心,必须有系统进行,从预算、人力、法令和执行着手。
一.执行面不能只有手、没有头。除了各部会要动起来,更需要行政院的统筹。
食品卫生安全不能像蛋糕般,切一块切一块,行政院必须要落实统合机制,因为食品安全涉及部会从环保署、卫生署、农委会到经济部。
以环保署为例,以往在学者敦促下,却迟迟不将DEHP等可能危害人体的塑化剂,从第四类毒性化学物质提高到第一、二类,加强从源头进行管制。
风暴发生后,在外界压力下,环保署突然快速进行,将塑化剂从过去的厂商买卖完成后再申报制,提升管制层级到必须在买卖前提出,经过环保署许可后才可以出货,掌握所有数量和流向。
更该做的不是只有单向管制,还要多边联系。
李俊璋认为环保署应进一步进行勾稽比对,一旦发现使用工厂所生产产品中有食品,即主动通报食品药物管理局,「这才叫做全性能政府,」他说。
而经济部进行食品GMP(良好作业规范)授证、农委会推动CAS(优良农产品)认证,也不能卸责,而是落实后续追踪管理,不能认证后就不管。
二.预算和人力面行政院必须给充足的子弹。
从卫生署到环保署,涉及食品安全和毒化物管理的单位,人力、经费都长期匮乏。
国内市面上使用的化学物质超过十万种,其中二七一项列为毒性化学物质。负责许可管制的环保署毒管处毒物科面对上万家工厂,却仅有三人,一年业务经费一千万元,结果「只能挑重要的管,」处长林建辉叹说。
二○一○年终于挂牌的卫生署食品药物管理局(TFDA),更被一向个性温和的林口长庚医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梁在媒体上,称为「大骗局」。
升级后,食品药物管理局中,掌管国人食品安全的食品组,人力从二十九人微幅调高到三十四人,但全年业务预算只有一.二亿元,国人平均分到五.二一元 。
再算算行政管理总预算,○八年还是「食品卫生处」的年代,平均每位国民只分到十一元,日本为四十五元、美国一六○元、香港四五八元。在升格为食品药物管理局后,一○年预算虽达二十三亿元,平均每人分到一百元,但人事和科技费就占掉大半,还含括药品检验、药物管理等费用。
对攸关人命的食品安全,却没有给予足够子弹,连监委吴丰山也看不下去,投书斥为「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三.法令面宁愿严格,不要松绑。
为提升经济成长,追求效率和便利,过去政府和企业多认为管制严格会阻碍发展,台大国发所教授周桂田认为,面对食品风险议题,这是错误观念。
「唯有管制严格,才能造就新的产业发展,松绑只会带来因循苟且,」周桂田说。例如政府要求业界必须加强检验,即会产生愈来愈多认证实验室,为厂商和民众提供服务。
因为现在的问题核心,就在于人民对政府治理的信心危机。
政府要将食品安全当大事
在他的研究中,有高达八成二的国人担心食品污染,八成五认为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有问题,个人必须肩负更高风险。而研考会○八年票选十大民怨,食品安全更高居第五名,显示人民的信心正在快速瓦解。
消费者的观念,也要开始觉醒。在乎所吃的东西,不要以便宜、好看做为选择食物的原则,而是要从健康、安全的角度去选。
危机能不能成为转机、甚至是让台湾跃升成为食品安全国的契机?对企业、政府来说,都是需要严肃看待的新课题。
吃得不安全 你我都是共犯
台湾的食品安全出问题,食品研究界一名要求匿名的主管直指,
从消费者、厂商、通路到政府都有责任。危机发生,也正是转机的开始。
每一个环节都有责任,这是一个共犯结构。
消费者 要好吃、爱比价
消费者没有责任吗?消费者的消费抉择,会直接影响到厂商的行为。
我们台湾的消费者买东西第一个要好吃,好吃之后就是比价钱,一比价格,很多真材实料的业者就挂掉了。
你去水果摊买水果都这么贵,那你怎么会相信十几二十块可以买到真的百香果汁?
食品业 搞外包 搞掉责任与品管
现在台湾的食品有八○%是外包给外面的工厂,还有愈来愈多厂商连生产能力都没有,只是有一个配方,就去找代工厂生产。
消费者买你的东西是看中你的品牌,现在是添加剂出问题,那你品牌厂有去管你的外包吗?还是好久都不去查?
这产业你最熟悉,一分钱一分货。这价钱能买到什么原材料你最清楚,价格可以低那么多,你难道不会怀疑吗?
有些人说所有的食品政府都应该检验,基本上这是不可能的。一是人力物力不允许,二是时间根本不允许。便当你怎么检验?面包你怎么检验?食品是良心产业,要靠业者自我管理。
这次也有没出问题的业者,人家是怎么做品管的?
通路 少了对上游的审核
通路的品牌对消费者是有意义的。有这么多的便利商店,我为什么要去这家不去那家?为什么去这家量贩店不去那家?
你通路收人家这么多的上架费,应该对上游有更好的审核。还有,现在很多通路业者看这东西好卖,就做自有品牌,找代工厂生产,成本尽量压低,就创造投机取巧的空间出来。
政府 还有多少个杨技正?
检验只检验有规定可以用的,规定不能用的却没有检验。如果都要依靠杨妈妈这种好奇心很强、锲而不舍的检验员,我们会有多少个杨妈妈?
对政府来说,政府该做的,是规定订清楚,抓到就严惩重罚。
这次事件我们觉得是一个转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有被唤起。希望以前被添加剂打垮的真材实料好企业、好产业,有机会起来。
(贺桂芬采访整理)
该文章《食安等于国安─这顿午餐谁来把关?》由网友『风向决定发型i』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