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代谢、护心血管!潘博士:蛋白质就从豆浆摄取

健康知识 2023-05-29 03:13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一般人每天到底应该摄取多少蛋白质才算足够?这个问题很多民众都不知道,一篇刊登在2017年1月份的《每日邮报》的报导,邀请到英国营养学家珍妮.杰克森(Jennie Jackson),以一实际个案为例,借以说明其实一般成年人蛋白质的摄取量,常常会超过身体的需求量。
文中的个案安德鲁.泰勒(Andrew Taylor)在2016年以马铃薯为主食,且持续将近一整年的时间,他将 番薯、坚果类及豆浆等加入马铃薯泥中一同食用,并服用维生素B12营养补充剂,避免维生素缺乏的情形。自从采用上述饮食法后,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安德鲁.泰勒不但大幅减重达50公斤,心血管功能也较之前更为健康,,他的睡眠状况获得改善,之前焦虑的情绪和忧郁症也不药而愈。
,采用以马铃薯泥为主、不吃肉类这样的饮食型态,是否真的能摄取到足够人体所需的蛋白质量?在英国,健康成年人每天每公斤体重建议摄入0.75克蛋白质。安德鲁.泰勒每天吃进3.5~4公斤的马铃薯,连同坚果和豆浆,实际上是能够满足其每天的蛋白质需求。所以试验结论是,即使不吃肉类(素食者),人体仍可借由摄取其它类食物获得足量的蛋白质。
依据台湾国民健康署100年所修订之第七版国人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取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 DRIs)中,19~50岁健康成年人的蛋白质建议摄取量与51~70岁的差距并不大,均为每人每天每公斤1公克的蛋白质,表示任何年龄层,对于蛋白质的需求都同等重要,但对于某些特殊族群,像是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手术后恢复期患者及银发族等,则需要些微增加蛋白质摄取量。,有些族群则需要减量,文末会说明。
幼儿每天建议的蛋白质摄取量并不是用体重来计算,1~3岁每天的摄取建议量为20公克,4~6岁为30公克。怀孕第一期的妇女每天约摄取60公克的蛋白质,不需要额外增加摄取量,怀孕第二、第三期,由于胎儿快速发育,母体、子宫、乳房、羊水及血液都大幅增加,所以每日需要增加约10公克左右的蛋白质摄取量。而哺乳期的妈妈每天最好多吃20公克蛋白质,其中一半以上应以优质蛋白质为食物来源(不要全都摄取红肉),像是鸡、鱼等肉类、蛋和乳制品,若是植物性蛋白质,则可增加豆浆、豆腐等黄豆类制品的摄取量。
下面还要告诉您如何正确补充蛋白质最好喔!

提高代谢、护心血管!潘博士蛋白质就从豆浆摄取


65岁以上银发族因为肠胃蠕动变慢、唾液分泌减少,常有龋齿及牙周病,造成牙齿松动及缺牙等口腔问题,连带影响进食量与营养吸收,使得银发族可能会有蛋白质摄取不足的问题(千万不能只喝鸡汤,其蛋白质含量不够)。基本上,银发族每天每公斤体重蛋白质摄取量约需1公克,所以一天大概还是要吃进50~60公克左右的蛋白质才足够,但如果经医师诊断确定是蛋白质缺乏或肌少症,则可些微提高到每公斤1.2公克。
除了量要足够外,蛋白质的品质也非常重要,原则上应尽量选择优质蛋白质,也就是包含足够的「必需胺基酸」,建议多从豆类食物、蛋、牛奶、鱼类等摄取得来,在所有植物性蛋白质食物来源中,以黄豆的蛋白质含量最高,且富含大豆异黄酮、卵磷脂、膳食纤维、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是优质蛋白质的摄取来源。
,肾脏病患者蛋白质的摄取量必须非常注意,如果是第1~3期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建议每公斤体重摄取0.75克的蛋白质(些微降低),而第4~5期的患者不要超过每公斤体重0.6克蛋白质;若是糖尿病引发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建议摄取量可达每公斤体重0.8克蛋白质。
,潘老师将汇整了几个蛋白质摄取的重点,供大家参考
1. 蛋白质摄取最好在早餐及午餐根据研究显示,将蛋白质摄取分配到早餐与午餐会比放在晚餐的效果更好,因为晚餐后的活动量较低,吃下去的蛋白质利用率会比较差。
2. 想要增加肌肉量,则蛋白质分散在早午餐吃,比集中在单一餐吃好美国伊利诺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唐纳.雷曼(Donald K Layman)教授2009年3月份于《营养与代谢》(Nutrition and Metabolism)期刊发表的研究成果指出,如果一餐蛋白质吃太多,合成肌肉的效率会较差。
3. 牛乳中的酪蛋白(casein)较不易消化牛乳中上层叫做乳清蛋白,会沉积在下层的称为酪蛋白,乳清蛋白富含必需胺基酸,但因为多数人在三岁以后,体内就不再制造凝乳酵素,使得牛奶中的酪蛋白较不易为肠道消化吸收,若有喝牛奶、肠胃不适的人,改喝无糖含渣豆浆,跟潘老师一样,也可以加入少许芝麻,补充钙质。
  该文章《提高代谢、护心血管!潘博士蛋白质就从豆浆摄取》由网友『颜值界杠把子』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