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功夫茶 功夫茶的介绍

健康知识 2023-05-29 03:13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功夫茶起源于宋代, 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 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功夫茶的具体内容吧。

 
     一、什么是功夫茶 
 
    广东潮汕地区一带盛行工夫茶。饮工夫茶一般以3人为宜,比较考究的是选用宜兴产的小陶壶和白瓷上釉茶杯,这种茶杯口径只有银元大小,如同小酒杯。小陶壶(罐)里装入乌龙茶和水,放在小炭炉或小酒精炉上煮。茶煮好后拿起茶壶在摆成品字形的3个瓷杯上面作圆周运动(当地俗称为“关公巡城”)依次斟满每一个小杯,此时就可以捧起香气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尝。饮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工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饮茶也需要费功夫。
 
    (一)什么是功夫茶
 
    功夫茶原名为工夫茶。工夫茶是汉族民间传统的品茶风尚,其烹煎之法应是源于陆羽的《茶经》。功夫茶历来讲究品饮工夫。正因其是讲究品饮功夫的一种饮茶方式,故称为功夫茶。工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汉族人民传统的饮茶风俗。是礼宾待客的第一道习俗。今天,海外潮汕华侨还以工夫茶作为认祖追宗的标志。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广东省潮汕地区,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等)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工夫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工夫。工夫二字,要在水、火、冲工三者中求之。水、火都讲究一个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诀。
 
    (二)功夫茶的茶具
 
  ⑴ 紫砂壶产于江苏的宜兴,它具有吸香性和透气性,茶叶在里面溶出的营养物质达95%以上,所以用得越久的紫砂壶泡制出的茶汤就越香,此壶专用于冲泡乌龙茶。 
  ⑵ 闻香杯主要用于闻茶汤的香气。 
  ⑶ 品茗杯主要用于品茶汤的味道。 
  ⑷ 茶荷又称茶撮,专用于盛茶、赏茶。 
  ⑸ 茶道由茶针、茶斗、茶勺、茶匙、茶夹、等组成。 
  a、 茶针用于疏通壶嘴; 
  b、 茶斗用于方便盛茶; 
  c、 茶勺用于拨取茶叶; 
  d、 茶匙用于更换残茶; 
  e、 茶夹用于取拿杯具; 
  f、 茶夹用于剩放; 
  g、 壶笔用于调节紫砂壶的内外温度。 
  ⑹ 茶床用于操作功夫茶的表演过程。 
  ⑺ 茶海用于盛装多余的水。 
  ⑻ 茶巾用于吸干杯或壶底的水滴。 
  ⑼ 茶筒用于盛装干茶。 
  ⑽ 香炉用于烧香。 
  ⑾ 明炉组专用于烧水。 
  ⑿ 茶托;用于安放闻香杯和品茗杯。 
  ⒀ 公道杯用于调和茶汤的颜色、浓度及份量,隐含了中国茶道中公平待人的道理。 
  ⒁ 茶漏用于过漏茶渣。 
  ⒂ 壶垫专用于放紫砂壶。 
  ,泡制功夫茶,茶壶讲究用宜兴的紫砂茶壶;茶杯最好是景德镇产小瓷杯;水须山泉,最差的也要井水,自来水是万万不入流的。用火也有名堂,最好是用橄榄核烧火,次为蔗渣,最次是炭火,蜂窝煤乃大忌。 
 
    (三)功夫茶有什么功效
 
    1.清利头目作用。因其气味轻薄,易于上达头目,消散蒙上之热,故可用于头目昏花之症。
    2.利尿作用。因其味苦,其气可下行膀胱,以助气化行水,故能利尿。
    3.消暑作用。因其气轻浮发散,可发泄暑热之邪,又能下泻膀胱之水,以除暑湿,故可解暑。
    4.清热作用。因其性凉,凉则可泻其热,故可用于发热、烦躁等热性疾病。
    5.明目作用。因其气轻盈,能循肝经达目,扬其障目之邪热,故能疗目疾。
 
    (四)功夫茶怎么泡
 
    1.浸泡
    盖碗浸泡时可用盖来返动茶叶,使茶叶更易散开。用紫砂壶冲泡时则可再用热水温壶,用热力外内一起将茶味迫出来,但玻璃茶壶则不宜。
    2.出茶
    出茶时可先倒入茶海,再倒入饮杯。亦可直接倒入饮杯,先将茶杯整齐排列,以打圈式倒茶(亦叫作关公巡城),令每个茶杯都平均注满,直到后来每滴倒下时(亦叫韩信点兵)也要平均滴下,使每杯的茶色及茶味浓度亦能相等。倒出时要沉壶提手(即茶壶要自然垂低,手腕提高而手肘沉下),动作自然舒适为上。如果出茶不顺,可以使用茶通。
    3.温茶器
    泡茶前先将沸水注入盖碗或茶壶,一来有清洁茶具之效能,二来能提高茶具之温度令其完全发挥茶叶之色、香,味的本质。
    4.置茶
    用盖杯的是侯可以直接用茶则置茶,投茶量则视乎所冲泡之茶类与及个人之口味。使用茶壶时则可能需要用茶漏帮忙置茶,再用手轻拍茶壶,令茶叶摆放得平均。
    5.洗茶
    茶叶是农产品,故此茶亦虽要清洗,只需注水于茶叶再实时倒出便可。
     6.注水
    注水时最重要是注意水温,因为不同的茶叶要不同的水温,如要降温则可能要用茶海/公道杯降温。注水于盖杯时可高冲,使茶叶滚动。注水于茶壶时切忌太速,以致茶叶冲出壶外。注入沸水后,高温会令茶壶产生泡沫,可用茶壶盖轻轻抹去。
    泡攻夫茶时,茶壶讲究用宜兴的紫砂壶,茶杯最好是景德镇产小瓷杯,水须山泉,最差的也要井水,自来水是万万不入流的。用水也有名堂,最好是用橄榄核烧火,次为蔗渣,最次是炭火,蜂窝煤乃大忌。
 
    (五)功夫茶注意事项
 
  第一、好茶好水好茶具
  俗话说“水乃茶之母,器乃茶之父”,有了好茶叶,更需好水好茶具,才能将其神韵表现淋漓尽致。水最好是纯净水或矿泉水,茶具则“宜陶景瓷”「宜兴的陶器(如紫砂壶),景德镇的瓷器(盖碗)」为佳。
  第二、壶型与茶叶投放量
  根据喝茶人数选定壶型,根据茶壶的容量确定茶叶的投放量(正常7克~10克)。若茶叶是紧结半球型乌龙,茶叶需占到茶壶容积的1/3—1/4;若茶叶较松散,则需占到壶的一半。
  第三、水温要求
  由于乌龙茶包含某些特殊的芳香物质需要在高温的条件下才能完全发挥出来,所以一定要用沸水来冲泡。小提示:使用沸水泡制小叶或嫩叶型乌龙茶时,茶汤出水时间务必掌握在20~40秒之间.
  第四、开汤时间
  闽南和台湾的乌龙茶冲泡时浸泡的时间第一泡一般是45秒左右,冲泡是60秒左右,之后每次冲泡时间往后稍加数10秒即可。闽北和潮州的乌龙茶开汤时间则要快得多,第一泡15秒就可以了。小提示:茶叶的开汤时间因个人口味而不同,主要得靠泡茶人自己掌握.
  第五、冲泡次数
  乌龙茶则有“七泡有余香”的说法,方法得当每壶可冲泡七次以上。
  泡制步骤解析:
  “乌龙入宫”将乌龙茶放入茶壶。
  “洗 茶”将沸水倒入壶中,又迅速倒出。
  “冲 泡”沸水入壶,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即所谓“凤凰三点头”,以示向客人致敬。
  “春风拂面”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
  “ 封 壶”盖上壶盖,用沸水遍浇全身。
  “ 分 杯”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壶”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 壶”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
  “奉 茶”以茶奉客。
  “闻 香”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品 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
 
    二、功夫茶的介绍
 
    (一)功夫茶基本概述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工夫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工夫二字,要在水、火、冲工三者中求之。水、火都讲究一个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诀。《茶经》说“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那个时候还没有自来水,陆羽自然没有加以论列,自来水不宜于煮茶,这已经是一个常识。不 过像香港地方,一声制水,万众惶然,“自来”尚不可求,不用自来水又用什么呢? 《茶经》又说“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冽,土中泉浑厚,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溪水无味。”这就已讲究得微乎其微了。至于水还有天泉、天水、秋雨、梅雨、露水、敲冰之别,这些都是属于讲究的范围的,不过这些讲究实际上也很难做到,像《红楼梦》中的妙玉用鬼脸青藏着梅花萼上的雪水用以煮茶,那也只有她才能有此闲情逸致,我辈岂有如是工夫哉。
煮茶要诀,“水常先求,火亦不后”。苏东坡诗云“活水仍须活火烹”。活火,就是炭有焰,其势生猛之谓也。潮汕人煮茶用的叫做“绞积炭”,“绞积”是一种很坚硕的树木,烧成炭后,绝无烟臭,敲之有声,碎之莹黑,是最上乘的燃料。还有用乌榄核作炭的,火焰浅蓝,焰活火匀,更是特别。
    品工夫茶是闽南地区、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闽南人、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喝工夫茶多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岭头单丛、白叶单丛和凤凰单丛。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岭头单丛,白叶单丛均产自潮州市饶平县岭头村,茶汤鲜黄明亮,呈金黄色,蜜色油润,蜜香极好,茶水甘甜滋润,回甘持久等特点,素有白叶仙子之美誉,曾是外交部及钓鱼台国宾馆招待外宾专用茶;是潮汕工夫茶最具特色的代表。
    凤凰单丛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其可分为桂花、茉莉、蜂蜜等风味,是继岭头单丛茶之后又一潮汕工夫茶代表之一。
 
    (二)功夫茶冲茶要诀
 
    工夫茶分福建、潮汕、台湾三个派系,福建喝铁观音比较多,潮汕喝大红袍、单枞茶比较多,台湾则喝冻顶乌龙比较多。从冲泡方法上来说,三者是共通共融的。
    水分三等
    品工夫茶既是一件风雅之事,也有不少讲究。潮州功夫茶从水质、器皿到冲泡方法都有特定的要求。冲茶自然离不开水,那么我们从水开始吧。陆羽在《茶经》中写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茶艺师介绍说,水分为天水、地水、泉水三等。天水就是最上乘的,指的是雪水、露水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写到用五年前在梅花上收的雪水冲茶喝,可谓是把饮茶的水写到极致了,这样喝茶不仅关乎格调,还是极度奢华的。
    以前有钱人家会在早上第一道光线出来之前用竹筒等器皿去一滴滴地收集,据说太阳出来前的水属阴性,冲茶更清香。真是考功夫啊!现代有研究说自然界中的水只有雨水、雪水为纯软水,而用软水泡茶确实能令汤色清明,味道清香。
    地水指的是山泉水,按照土质的不同还分为土质、沙质、泥质等。茶艺师说沙质是最好的,沙子有过滤的作用,想来也有几分道理。现在在酒店、茶楼喝茶不可能对水这样要求了,只要水质要求清澈、味道甘洌就可以了。
    高冲低斟
    “高冲低斟”说的是冲茶和斟茶的方法。
    冲茶,要沿茶壶口内缘冲入沸水,水柱不能从壶心直冲而入,因为那样会“冲破茶胆”,破坏茶的味道。冲茶要像书法,不急不缓、一气呵成,水壶和茶壶的距离要比较大,这样冲下来就叫“高冲”。据说“高冲”能使热力直透罐底,使茶沫上扬,不仅美观,也能让茶味更香。
    斟茶,茶壶要尽量靠近茶杯,这样才能防止热气四散,水可能不够烫,使茶香过早挥发。,低斟还不会激起泡沫,也不会发出滴答的声响。
    斟茶要把茶汤依次轮转洒入茶杯,如此反复二、三次把各个茶杯渐渐斟满,就叫做“关公巡城”,这样能使各杯里的茶汤汤色均匀。
茶艺师介绍说,潮州工夫茶,第一泡是最重要的。第一泡如果泡得不好,之后的茶味都会有影响。第一泡是洗茶的,冲出来要轻轻抹开茶沫,斟出茶水,冲洗茶具。这道工序还可以起到预热茶具的作用。
    品茶礼仪  
    传统的潮汕工夫茶一般只有三个杯子,不管多少客人都只用三个杯子。第一杯茶一定先给左手第一位客人,无论其身份尊卑,无论其年龄大小,也无分性别。每喝完一杯茶要用滚烫的茶水洗一次杯子,然后再把带有热度的杯子给下一个用。这种习俗据说是人们为了表示团结、友爱和互相谦让的美好品德。
    品茶,要先闻香味,然后看茶汤的颜色,才是品味道,一杯茶要刚好分为三口品完。香味从舌尖逐渐向喉咙扩散,一饮而尽,可谓畅快淋漓。这就是工夫茶的三个境界———“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咙,神明凌霄汉”。据说专业的品茶师可以凭一杯茶品出茶艺师当时的心情。说得很玄,不过工夫茶不就是一种平和心境、修身养性的方法吗?
 
    (三)功夫茶冲茶方法
 
    工夫茶独成一格,如果烹茶没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功夫茶了。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冲茶之法。
    欲饮工夫茶,须先有一套合格的茶具。茶壶(潮州人称“冲罐”)是陶制的,以紫砂为最优。壶为扁圆鼓形,长嘴长柄,很为古雅,有两杯、三杯、四杯壶之分。将壶倒置桌上,其口、嘴、柄均匀着地,中心成直线的,为茶壶之优者。优者若置水中,平稳不沉。精巧别致、洁白如玉的小茶杯,直径不过5厘米,高2厘米,分寒暑两款。寒杯口微收,取其保温,暑杯口略翻飞,易散热。盛放杯、壶的茶盘名曰“茶船”,凹盖有漏孔,可蓄废茶水约半升。整套茶具本身就是一种工艺品。茶杯、茶船有釉上彩或釉下彩绘。茶壶最贵重,一把古老名贵的茶壶,就是件可供鉴赏的古玩,有的嵌镶一层镂刻精美的白银或黄金花纹图案,便成了少有的传家宝。茶壶里的茶锈不可洗去,越多越珍贵,可保茶的韵味
    具体 冲茶之法如下:
    第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好比打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功夫。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铫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立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这时就是第二件事开始了。
    第二纳茶 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未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功夫就完成了。所以要这样做,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叶容易发苦,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逐渐发挥。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舒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连水也冲不进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纳茶是冲工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第三候汤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们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三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
    第四冲茶 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冲茶了。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可同样忌直冲壶心)。提铫宜高,所谓“高冲低洒”是也。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挥发,由茶精迅速挥发,单宁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至于走七步再冲,目的在于滚水稍凉一点,以免破坏维他命C。
    第五刮沫 冲水一定要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要见功效了,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冲水过多,溢出壶面是另一回事),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第六淋罐 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冲去壶外茶沫。
    第七烫杯 潮州土语说是“烧盅热罐”,乃是冲工夫茶中的功夫要点。有一位吃茶专家,此老走遍东西南北,到处喝茶的经验,在他喝了工夫茶后说,工夫茶的特点就是一个“热”字。从煮汤到冲共饮茶都离不开这一个字,这可谓得其三味矣。烫杯,在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淋杯时要注意,开水要直冲杯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中,复置炉上,回身“洗杯”。洗杯是最富有艺术形态的动作,老手者可以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有一位外国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闻工夫茶之名,不远万里,千方百计,到了中国一定要喝一次功夫共枯他看到洗茶杯的动作时,不禁赞叹再三,说是比杂技团的功夫还要高明呢。确实,不会洗耳恭听杯的人,一碰到杯便会给烫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说到“姿态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盘中之水倾倒到茶洗里去,这时,茶壶的外面的水份也刚刚好被蒸发完了,正是茶熟之时。老手于此,丝毫不差,便可洒茶敬客了。
    第八洒茶 几经数度功夫,一手就是洒茶。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低”,就是前面说过的,“高冲低斟”的“低”。洒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匀”是洒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流洒匀,档可洒了一杯才洒一杯,因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匀”字是委重要的。“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第一冲留一点(第一冲通常是直接倒掉不喝的或用来清洗茶杯),二三冲切切不可。洒完以后,还可把茶壶倒过来,覆放在苛垫上,使壶里之水份完全滴出,这是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
 

什么是功夫茶 (文健康无忧网)
 
    (四)"功夫茶"与"工夫茶"有什么区别
 
    在茶叶界,有一个无伤大雅的争论反复被提起,那就是如何辨明“功夫茶”与“工夫茶”的区别。有人认为,“工夫茶”指的是茶品。理由是清人刘埥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武夷茶高下共分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说明早在200多年前,“工夫茶”指的就是较为名贵的茶叶;吴觉农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载“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红茶篇》中,将红茶分为正山小种、小种红茶、红碎茶三大类,且按地域分为闽红工夫、祁门工夫、宜红工夫、滇红工夫等。,他们将“工夫茶”定义为工序繁多、耗时费力加工出的茶品。
  而所谓“功夫茶”指的则是与茶艺相关联的一套冲泡、品鉴方法。因为这种品饮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有一定的评鉴学问、品赏水平、沏泡程式和技艺,要择水、要有大大小小功能不同的茶具,还要有那份饮茶时的环境、意境和心境,有点类似在少林、武当习武的架势。这种饮茶方式起源于宋代福建的漳、泉及广东潮汕一带。宋代文豪苏辙就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不过,将这套饮茶流派正式称为“功夫茶”或“工夫茶”,则是在清代乾隆、嘉庆以后。
  潮汕地区的茶人坚持认为自己喝茶的那一套讲究只能称为“工夫茶”,如称“功夫茶”,既不准确,也不具概括性。他们引经据典,说最早见诸文字记载“工夫茶”,是清代俞蛟的《梦厂杂著》之《潮嘉风月记》,内有“工夫茶,烹茶之法”句。他们说,工、功二字有别在《说文解字》里,工,“巧饰也,像人有规矩也”;功,“以劳定国也”。还举《尔雅》云“绩、勋,功也”;举《论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就涉及到“工夫茶”的诸多茶具)”。并指出,在潮州声韵里,“工”属“江韵”(读gang)、“功”属“忠韵”(读gong)。这样解释了半天,虽不致绕口令,却也挺累人。,他们铁了心要为自己的“工夫茶”正名。
  其实,潮汕茶人的说法也并非没有可商榷之处。“工、功”二字在字义上虽有区别,一旦组成了“工夫”或“功夫”,除了特指“本事、武艺”必须要用“功夫”外,在其它场合及所指事物时并无词义上的概念区分,一般均可通用。如陆游《示子遹》中“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里的“工夫”表素养、造诣,也可用“功夫”替代;《晋书·范宁传》中,“而宁自置家庙……皆资人力,又夺人居宅,工夫万计”。此处的“工夫”指工程、劳力,用“功夫”换之,也未尝不可;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词“要愁那得工夫”,该“工夫”意为闲余、时间,说成“功夫”,也不会产生歧义。更早的如韩非子在《五蠹》里用了七个“功”字后,用了两个“工”字“工文学者非所用,用之则乱法”和“此言多资之义为工也。”此“工”意通功效、效果,用“功”字置换也许更准确。再翻开1978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干脆就把“工夫、功夫”放在一个词条里解释。而1979年版的《词源》对此采取了折中的注释“‘工夫茶’广东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种风尚。其烹治方法本于唐陆羽《茶经》。器具精致……也作‘功夫茶’。”要命的是这几字的“节外生枝”,左右逢源,不容争辩。,潮汕、闽南、港台地区之外的人把“工夫茶”定名为“功夫茶”,也无可厚非。
  中国大多数地区的茶客,有几人经年累月地与工夫茶为伴?贵客来了,把茶仪式搞得隆重一点、繁杂一点,我们称之为“茶艺”。“茶艺”才是一切喝茶程式、礼仪、技法、意境及过程的正解,“工夫茶”只不过是“纲目”下的“子目”,犹如我们祁门茶俗中“吃子茶”、“上梁茶”、“合卺茶”之类。一方风俗一方人护,外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就行了。非要把“工夫茶、功夫茶”的区别弄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好像有点迂腐。无论“工夫茶”抑或“功夫茶”,并不妨碍我们对这种茶礼仪的理解和表达。
  从制作过程上讲,把祁门红茶称作“功夫红茶”,似乎更为贴切,可以突出“功夫”所含的“本事、技艺”之意。祁门红茶的制作是有技术含量的,包括初制和精制有十几道工序,即使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仍然是费神劳力的差事,其中的许多关节蕴含着祁门红茶制作的秘诀。有经验的老师傅会根据茶鲜叶的老嫩和含水量来控制生叶的萎凋时间,用手一抓,便会判断出叶子的萎凋程度;揉捻时,凭感觉就能知道什么时候该加压,什么时候该减压;会依据当日的气候,掌控发酵室里的温度和湿度,并从发酵叶的颜色上看出发酵的“火候”。到了精制阶段,工序更是繁杂,什么滚(毛)筛、抖筛、平(圆)筛、撩筛、“紧门”、“割脚”等等;不仅要分出本身、长身、圆身、轻身等规格,还要分出每个规格的各个号头茶。还有什么切分、风选、机拣,手拣(此工序现已由光电色选机代替),有的工序还要反复进行,然后才能进行拼配、匀堆、打“毛火、足火”,装箱。而在高档红茶在制作中,为了保持茶叶条形和锋苗的整、秀,一般都靠手工完成。手工制作的技法主要就是手筛了。说到手筛,那可是一种货真价实的“功夫”,没个三年五载的历练,甭想上手。仅操作的手法就有抖、撩、捞、撼、飘、搓脚等等,光听着就头晕。外行看热闹,只能看到师傅操作时的那种专注、那种精妙、那种节奏和那份潇洒,根本就搞不清各种手法之间的不同之处和之所以要用那种手法的道理。你不得不叹服这就是独门绝技,称“功夫”,不为过。不然,怎么会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过既然大家已经约定俗成地把祁门红茶称为“工夫红茶”,那就这么一直叫下去好了。只是有一点须明白无论是“工夫”还是“功夫”,都倾注了一种心境、一种态度、一种精神,具备了这种专业“功夫”的人,才能做出最能体现“工夫”品质的茶,才能品出“工夫”的韵味。
     如果以上关于什么是功夫茶   功夫茶的介绍 的解答您还不满意,您可以使用本站的搜索功能查找更多的相关内容。

Copyright@2015-2025 Www.tangniaobingw.cn糖尿病网版板所有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