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心理学-禅
作者临床心理师 - 陈淅山
有人说20世纪是焦虑的世纪,21世纪则是忧郁侵袭的年代,承受焦虑忧郁之轮番侵扰的现代人,如何找到心灵及生命的出口,则是心理卫生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责任。个人思索解套妙方,发现中国文化固有的禅宗正是不二法门,因禅宗给现代人的满足就如山中的清泉来洗涤人们心灵的尘埃,给予精神上的舒畅;也让现代人的生命得到返朴归真的清净出口。禅在哲学上可以说是对本体的一种顿悟,在生活上,禅强调行住坐卧,无一不是禅,重视实际生活的实践。
由于禅俱有使人免于焦虑忧郁的困扰,也心理治疗的作用,戴秉衡教授称禅为直觉式的心理治疗,就因为禅能将人类心灵本来就拥有的直觉式领悟力及适当行为表现的潜能给予解放出来。
相传禅的起源是这样子的。有次释迦罕尼在灵鹫山说法,特地拿出一朵金波萝花,不发一语,听众一时茫然,只有迦叶会心微微而笑。这时释迦便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本,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就这样,一种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直觉式心理治疗,便在拈花微笑之间诞生。
中国禅的祖师达摩,也曾这样的开导为焦虑所苦的学生慧可。慧可问达摩「我的心不安,请帮我安」。达摩反问「请把心拿来,我帮你安」。陷入纷扰思绪的慧可,不知怎么回答,只好说「我找了很久,可是仍找不到我的心」。达摩答「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这时慧可顿然觉得他的心已经安多了。原来禅讲求的是赤子之心,一切反求诸己,使个案当事人经由明心而见性,进而安身立命。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有接触到禅机。也许一首喜爱的老歌,或因接触到一幅美丽、自然灵秀的山水画,使你顿然觉得心身泰然,仿佛生活突然觉得亮丽起来,一切事物都觉得是可爱及美好的;这样自疗的现象,便是所谓的「禅机」,也就是接触到禅的时机。可见禅不离生活,常在刹那间产生的顿悟心境,就是处于「禅境」。
禅悟常是电光火石般闪烁脑海,也彷如瑜珈术拙火上身般,瞬间温暖丰润了你的身心,然一旦凝思,却往往稍纵即逝,找不到其机微的谛义。幸而经唐朝(618907)至今千百年的发展,禅学已成为一种有学理、有系统、绵远密实的生活禅了,值得有志于禅疗、禅学者探求。如近年来流行于精神医疗界的森田疗法,美国名治疗家罗杰士(Carl Rogers)的当事人中心「我汝一体」治疗法,也取经中国禅学;甚至更早期的大师如杨格新精神分析派的人类深层集体光明潜意识也有禅味,其他如德国完形派,西方存在意义治疗等,均有治疗技术上及哲学上的殊途同归,而一般坊间寺庙也常有禅修书籍的出版品或禅修活动的举办。
禅的精神可以用四句话来说明它的含义,「不立文本,教外别传。」意思是禅不是文本和教义所能传达,而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透过禅师的指月、棒喝,和当事人内深有的同盟关系,发挥当事人的直觉力,获致顿悟而产生疗效。
近代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有所体悟并把这种直觉力(Self -Awareness),描述为「只见月光下的树木和我,皆澄澈透明。」各自展现出乐活生命的风华和光彩。
该文章《东方心理学-禅》由网友『ツ笙歌绝丶何以笙箫默』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