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寒流气温骤降10度 2周后死亡率激增3成6
日前,国内遭遇今年第一波寒流的袭击,短短4天内至少造成154人猝死,影响关键除了「低温」之外,急速降低的「温差」更是致命关键。更可怕的是,除了猝死之外,有研究发现,台北气温下降10℃,因寒流效应引发的相关死亡率会在2个星期里增加3成6。
「温差」比「低温」更致命!
冬天气温低,猝死的人数也跟着变多,除了常见患有脑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疾病的高风险族群之外,低温也会提高流感和肺炎致死的风险。不过,相较于持续性低温,气温突然下滑引发的健康危机更值得重视。
三军总医院松山分院心脏内科医师刘峥伟表示,虽然冬天比较冷,但若低温情况稳定且持续,人体有足够的时间可适应,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反之,若气温不稳定,几天热几天冷或是像今年暖冬的情况下突然来一波寒流,温差越大,引发猝死及其他疾病致死的风险就会明显增加。
台北每下降1℃ 心肌梗塞住院率上升2.6%
刘峥伟医师举例,过去曾有研究发现,在温度24℃的基准下,每下降1℃,台北居民因心肌梗塞而住院的比率会上升2.6%,而地处更南纬度、对气温变化更敏感的高雄居民,心肌梗塞住院率会上升4%,香港则上升3.7%。心肌梗塞引发的心律不整,是冬天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相较于持续性低温,气温突然下滑引发的健康危机更值得重视。
寒流拉低温度10℃ 疾病加重死亡率上升逾3成
另一份综合空气污染程度、环境湿度和温差变化等评估因素的研究则发现,冬天温度真的会「冷死人」,天气越冷,死亡率就越高,且以年长者、肿瘤性疾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风险特别高。特别的是,寒流造成的气温骤降,不仅会立即反应在猝死(当天病发就死亡)人数上,许多人也会因为「递延效应」,在寒流过后2-3个星期里,陆续因寒流诱发的病症加重而死亡。
该研究分析1999-2008年台北气温变化与居民死亡率的关系,发现在台北气温中位数18.8℃的情况下,只要气温下降10℃,2星期内因寒流效应引发疾病的相关死亡率就会上升36%;另在香港地区,气温中位数18.9℃,气温下降10℃引发的寒流相关死亡率则会在3周内上升45%。
研究寒流气温骤降10度 2周后死亡率激增3成6
冬天和春天的气温变化大,早晚温差也大,外出应做好保暖措施。
注意天气多变化!5秘诀保健康
对此,刘峥伟医师呼吁民众要多注意环境温度的变化,在冬天或乍暖还寒的春天,务必注意以下5点,不仅保健心血管健康,也避免低温导致其他病症更难控制,进而提高致命的风险。
1.随时做好保暖冬天和春天的气温变化大,早晚温差也大,采取「洋葱式穿着」,方便穿脱。室内和室外的温差可能相差10℃以上,从室内走向户外前别忘了穿外套,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还要加戴毛帽,完备的保暖措施可以预防血管突然快速收缩,并降低心肌梗塞和心绞痛等致命疾病的风险。
2.适度配戴口罩虽然戴口罩不能预防猝死,却具有预防气管快速收缩的作用,可预防气喘或其他呼吸道不适。
3.小心泡汤温度许多人喜欢在天冷时泡汤或三温暖,此时要注意温度变化,血管遇热扩张、遇冷收缩,若温度下降太快或太大,血管适应不及,都可能引发心肌梗塞或脑中风等病症。
4.火锅别吃太咸吃太咸容易水肿,台湾人天冷爱吃火锅、羊肉炉、姜母鸭等锅物,这些锅物本身就有太咸的问题,再加上各式各样的沾酱,更会造成水肿的情况。对慢性心脏衰竭、慢性肾脏病、肝病患者来说,摄取过多的盐和水分,会使原本控制稳定的病情恶化,造成下肢凹陷性水肿,严重者还可能引发肋膜积液(俗称肺积水)、肺水肿、腹水等症状。
根据中华民国心脏学会对于高血压患者的建议,一般成人每日食盐建议摄取量为4-6公克,也就是说每日钠离子摄取量最多以2400毫克为限,此一建议也可以作为其他疾病食盐摄取量的参考。
5.控制每日水量水喝太多也会水肿。慢性心脏衰竭、慢性肾脏病及肝病患者,每天饮水包括汤水以不超过2000c.c.为原则;但若是病症严重的患者,则需进一步限制在1500c.c.以下。但实际水量还需视运动量、气温造成的无感水分流失、生活型态和个人健康等因素综合而定。
该文章《研究寒流气温骤降10度 2周后死亡率激增3成6》由网友『骑猪去兜风』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