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开刀36小时,众人皆垮他独醒!外科医师都这样保持健康
健康知识 2023-05-29 03:12健康知识www.tangniaobingw.cn
社会新闻常见医院急诊室里病患家属与医护人员发生肢体冲突,各种医疗纠纷与诉讼也屡见不鲜。行医数十年可以从来不挨告,这样融洽的医病关系是如何创建的?即使像一般民众一样面临超时工作与罹患癌症的处境,学医的人要如何面对这些身体与心理的挑战、可让我们借镜?
连续开刀 36 小时,众人皆垮他独醒
医病关系最大的障碍,其实就是医师没能体谅病家的急切心理、病家没能了解医护人员身心承受很大负担。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三任总统御医的前台北荣总院长李良雄。他专长颅底手术精细又耗时,开刀房护士最怕跟到他的刀。
为什么?他曾动过一个连续三十六个小时的手术,一大早进开刀房、一直开到隔天的下午才出手术室。随旁的医护人员轮了三班,但他自己不眠不休全程撑到底完成这宗马拉松手术。那是一个十九岁的男生,李良雄「我一出来跟家属说,手术动完了,没想到,病人的妈妈却大哭问『开了这么久,我儿子还能活吗?』我对她说『开这么久,会死的话、可能医师先死,因为我连饭都没吃!』担心的妈妈才松了一口气。」
医病关系和谐靠得是紧密沟通
这个病人预后很好。李良雄是一位「从没有被病人告过的外科医师」,这个对照现今动辄就有医疗纠纷的时代的少见情形,是因为李良雄维持医病关系的方法,没有什么技巧,其实就是「照起工」,尊重病家、仔细沟通与说明,「我帮每一位病人手术之前,一定召集所有关心这位病人的人进行说明,把什么病、什么状况、手术要怎么做,一个步骤、一个步骤说明,甚至配合画图图标……一定说到大家都没问题为止。」
李良雄最常与后辈叮咛与分享的就是,「手术之前花一、两个小时解释说明,尽管手术之后的结果不如人意,病家都能理解和接受。好过之后出了什么问题,医师再花一、两个星期去解释,病家也听不进去了。」其实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但至今仍是许多医疗纠纷的症结,因为还是有很多年轻医师无法做到。
((医师的私房保养身体方法其实超简单!下面告诉您答案))
前高雄阮综合医院院长阮仲洲也重视「病情告知与术前说明」的完整性。一位X光科的医师,因为不愿意为病人打显影剂,于是在病人检查前的告知时,只说「施打显影剂会有二○%的危险性,你要打吗?」于是非常多病人打了退堂鼓。
阮仲洲认为医师不应只讲片面信息,要有完整告知的义务,应该要让病人知道,施打显影剂发生并发症的比例为何,目前医院内并没有发生过,但若是不幸发生,医院也有紧急处理的能力,这样的说法才可以减低医病间的摩擦与紧张的气氛。
如何经营医病关系,嘉义长庚纪念医院院长蔡荧煌在训练学生时,就有一套「四周训练法」。第一周,教学生如何「面对病人」,期许学生未来是会看「病人」的医师,而不是只会看「病」。第二周则训练学生站在病人、家属与其他合作治疗的人员立场着想,才能深刻体会不同角色的感受,才能合作无间。
医师精进专业,改变病家命运
不可否认,创建良好的医病关系,医师在专业领域的精进尤其重要,相对地,丰收的果实也将格外令人难忘。新竹马偕纪念医院院长李宏昌于一九八一年开始学习当时还很新颖的「腹部超音波」,某天,一位腹痛超过两个星期的孩子,被心急如焚的家长送进医院,「跑遍许多医院都找不出病因」,家长不知所措。
李宏昌用超音波确诊这是儿童非术后肠套叠。很久以后,有天他在台北看门诊,一位父亲带着大男孩站在诊间后面很久,他回头问这位父亲有什么事?这位父亲说「李医师,二十多年前我儿子肚子痛,访遍台北各大医院,您做超音波检查发现是肠套叠,即时诊治,现在我儿子念清大研究所了,我一定要带他当面来感谢您!」李宏昌对这幕难以忘怀。
林口长庚纪念医院名誉院长翁文能也回忆起,「曾有一名年轻的女性病人,大腿上有个伤口,过去是天天流脓、生臭味,但有一天,她喜孜孜地提着一盒饼来,跟我说『要结婚了!』就因为治疗起了作用,让她摆脱了被伤口控制、羞于见人的生活,这真是做为一个医师最大的回馈,是我最开心的事。」
真正的终身职,是「医师」不是「院长」
前花莲慈济医院院长高瑞和二十多年来临床工作深切的体悟,也印证了这个说法。每每他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疾病有几种治疗的选择、并解释各种利弊时,最常接到的回馈就是「高医师,你就全权帮我做主啦!」病家百分百的信赖,对医师既是肯定又感温馨。
「医疗是有风险的、没有什么治疗是能够保证绝对没有状况,但医病关系和谐,即便医疗结果不尽如人意,病家看到医师的付出与尽心尽力,也能包容。」
恩主公医院院长吴志雄就说,「我们何其有幸可以做为一名医师,特别是外科医师……当一个陌生的病人走进诊间,接受你的医治,看他全身麻醉在开刀房中,可以想像那是一种何等的『信任』?这种信任是愿意将命都交托到你手中的那种信服,身为医师,怎么能不赴汤蹈火、全力以赴?
行医的过程中,不论是主任、院长、首席执行官,这些职衔都是别人给的,只有医师才是永远不变的称呼,我真的很荣幸能成为一名医师。」
医师怎么照顾自己?
照顾无数病人,医师也需要照顾自己。前台北马偕纪念医院院长杨育正在二○一二年发现自己罹患淋巴癌时,初时仍与每一个癌症病人一样,经历震惊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抑郁至接纳的情绪起伏。但他采取了自己身为一名科学家的基本信念,接受正统医疗方式的治疗,甚至在生活饮食上,也完全施行他长年建议病人的同一套准则,在化疗期间吃充足的红肉和深绿色蔬菜,必要情况补充维他命,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在化疗疗程结束后半年,抽血检验报告皆正常,饮食才由多肉多蛋白质,转而调整为多素多纤维质。
而动辄几十个小时的手术,让外科医师也得像运动员一样,需要很好的体能,李良雄以快走来维持自己的好体能。「以前,只要看到一个人打着赤膊、穿着短裤,不分春、夏、秋、冬,天热天冷,在七星山、大屯山满身大汗的疾速走着,那个人可能就是我。」李良雄笑着说。
李良雄走路的距离和他手术的时间一样,可能都是医界罕见的「纪录」。他颇为得意地说「我走得最远的一次,是直接从荣总一直走到淡水渔人码头;再从渔人码头折返荣总。」最简单的健走就是身为医师保持健康与体力的不二心法,也值得大家借镜。
该文章《连续开刀36小时,众人皆垮他独醒!外科医师都这样保持健康》由网友『狼狈收场』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
连续开刀 36 小时,众人皆垮他独醒
医病关系最大的障碍,其实就是医师没能体谅病家的急切心理、病家没能了解医护人员身心承受很大负担。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三任总统御医的前台北荣总院长李良雄。他专长颅底手术精细又耗时,开刀房护士最怕跟到他的刀。
为什么?他曾动过一个连续三十六个小时的手术,一大早进开刀房、一直开到隔天的下午才出手术室。随旁的医护人员轮了三班,但他自己不眠不休全程撑到底完成这宗马拉松手术。那是一个十九岁的男生,李良雄「我一出来跟家属说,手术动完了,没想到,病人的妈妈却大哭问『开了这么久,我儿子还能活吗?』我对她说『开这么久,会死的话、可能医师先死,因为我连饭都没吃!』担心的妈妈才松了一口气。」
医病关系和谐靠得是紧密沟通
这个病人预后很好。李良雄是一位「从没有被病人告过的外科医师」,这个对照现今动辄就有医疗纠纷的时代的少见情形,是因为李良雄维持医病关系的方法,没有什么技巧,其实就是「照起工」,尊重病家、仔细沟通与说明,「我帮每一位病人手术之前,一定召集所有关心这位病人的人进行说明,把什么病、什么状况、手术要怎么做,一个步骤、一个步骤说明,甚至配合画图图标……一定说到大家都没问题为止。」
李良雄最常与后辈叮咛与分享的就是,「手术之前花一、两个小时解释说明,尽管手术之后的结果不如人意,病家都能理解和接受。好过之后出了什么问题,医师再花一、两个星期去解释,病家也听不进去了。」其实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但至今仍是许多医疗纠纷的症结,因为还是有很多年轻医师无法做到。
((医师的私房保养身体方法其实超简单!下面告诉您答案))
连续开刀36小时,众人皆垮他独醒!外科医师都这样保持健康
前高雄阮综合医院院长阮仲洲也重视「病情告知与术前说明」的完整性。一位X光科的医师,因为不愿意为病人打显影剂,于是在病人检查前的告知时,只说「施打显影剂会有二○%的危险性,你要打吗?」于是非常多病人打了退堂鼓。
阮仲洲认为医师不应只讲片面信息,要有完整告知的义务,应该要让病人知道,施打显影剂发生并发症的比例为何,目前医院内并没有发生过,但若是不幸发生,医院也有紧急处理的能力,这样的说法才可以减低医病间的摩擦与紧张的气氛。
如何经营医病关系,嘉义长庚纪念医院院长蔡荧煌在训练学生时,就有一套「四周训练法」。第一周,教学生如何「面对病人」,期许学生未来是会看「病人」的医师,而不是只会看「病」。第二周则训练学生站在病人、家属与其他合作治疗的人员立场着想,才能深刻体会不同角色的感受,才能合作无间。
医师精进专业,改变病家命运
不可否认,创建良好的医病关系,医师在专业领域的精进尤其重要,相对地,丰收的果实也将格外令人难忘。新竹马偕纪念医院院长李宏昌于一九八一年开始学习当时还很新颖的「腹部超音波」,某天,一位腹痛超过两个星期的孩子,被心急如焚的家长送进医院,「跑遍许多医院都找不出病因」,家长不知所措。
李宏昌用超音波确诊这是儿童非术后肠套叠。很久以后,有天他在台北看门诊,一位父亲带着大男孩站在诊间后面很久,他回头问这位父亲有什么事?这位父亲说「李医师,二十多年前我儿子肚子痛,访遍台北各大医院,您做超音波检查发现是肠套叠,即时诊治,现在我儿子念清大研究所了,我一定要带他当面来感谢您!」李宏昌对这幕难以忘怀。
林口长庚纪念医院名誉院长翁文能也回忆起,「曾有一名年轻的女性病人,大腿上有个伤口,过去是天天流脓、生臭味,但有一天,她喜孜孜地提着一盒饼来,跟我说『要结婚了!』就因为治疗起了作用,让她摆脱了被伤口控制、羞于见人的生活,这真是做为一个医师最大的回馈,是我最开心的事。」
真正的终身职,是「医师」不是「院长」
前花莲慈济医院院长高瑞和二十多年来临床工作深切的体悟,也印证了这个说法。每每他向病人及家属解释,疾病有几种治疗的选择、并解释各种利弊时,最常接到的回馈就是「高医师,你就全权帮我做主啦!」病家百分百的信赖,对医师既是肯定又感温馨。
「医疗是有风险的、没有什么治疗是能够保证绝对没有状况,但医病关系和谐,即便医疗结果不尽如人意,病家看到医师的付出与尽心尽力,也能包容。」
恩主公医院院长吴志雄就说,「我们何其有幸可以做为一名医师,特别是外科医师……当一个陌生的病人走进诊间,接受你的医治,看他全身麻醉在开刀房中,可以想像那是一种何等的『信任』?这种信任是愿意将命都交托到你手中的那种信服,身为医师,怎么能不赴汤蹈火、全力以赴?
行医的过程中,不论是主任、院长、首席执行官,这些职衔都是别人给的,只有医师才是永远不变的称呼,我真的很荣幸能成为一名医师。」
医师怎么照顾自己?
照顾无数病人,医师也需要照顾自己。前台北马偕纪念医院院长杨育正在二○一二年发现自己罹患淋巴癌时,初时仍与每一个癌症病人一样,经历震惊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抑郁至接纳的情绪起伏。但他采取了自己身为一名科学家的基本信念,接受正统医疗方式的治疗,甚至在生活饮食上,也完全施行他长年建议病人的同一套准则,在化疗期间吃充足的红肉和深绿色蔬菜,必要情况补充维他命,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在化疗疗程结束后半年,抽血检验报告皆正常,饮食才由多肉多蛋白质,转而调整为多素多纤维质。
而动辄几十个小时的手术,让外科医师也得像运动员一样,需要很好的体能,李良雄以快走来维持自己的好体能。「以前,只要看到一个人打着赤膊、穿着短裤,不分春、夏、秋、冬,天热天冷,在七星山、大屯山满身大汗的疾速走着,那个人可能就是我。」李良雄笑着说。
李良雄走路的距离和他手术的时间一样,可能都是医界罕见的「纪录」。他颇为得意地说「我走得最远的一次,是直接从荣总一直走到淡水渔人码头;再从渔人码头折返荣总。」最简单的健走就是身为医师保持健康与体力的不二心法,也值得大家借镜。
该文章《连续开刀36小时,众人皆垮他独醒!外科医师都这样保持健康》由网友『狼狈收场』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