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该先安排「计划」?还是先懂「生活」?
有一段时间,我过得很糟。,从外人的角度是看不出来的。他们只觉得我很忙。
同一天要上电视通告,上广播的现场call-in节目,要帮家人庆生,还要写赶着截稿的专栏,同一餐有两个饭局,杂志要采访、拍照,但我一脸倦容,汗流浃背……表面上,这是成功的人一天该有的忙碌生活。
然后,我开始变得倦怠极了,原本喜欢做的事情,也慢慢变得不喜欢。我突然发现,我很忙,但我不会生活,只会把时间填满。
就在那时候,我读到逐渐开始群性崩坏的日本,流行起「My Pace」(マイペース)这样的说法,有越来越多的人,也跟我一样厌倦了像鱼群一样跟着大家一起移动的人生,决定脱离群体,不让他人左右,以自己合适的方法、跟着自己的节奏前进。
说来简单,但具体来说要怎么做呢?我不会啊!
于是,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养成「一天不安排自己做超过两件事」的习惯。如果这天有一场演讲跟一场会议,我剩下的时间,就要留给自己,把时间留给自己好好吃饭、睡觉、思考、发呆、喝咖啡、散步、运动。
因为每一天只安排两件事,所以就要学会取舍。不久以后,我决定不上广播节目,不接受媒体采访,不跟人应酬吃饭,电视节目也顶多每年一、两次这样的频率。自从学会说「不」以后,我才发现那些以前觉得非做不可的事情,其实不做也完全没有关系。
因为我的时间多了,所以每天安排的两件事情,都是必要的,而且都可以精神饱满地做好。
于是,我开始穿着轻松的T恤、短裤、运动鞋,骑着Ubike或是搭高铁去赴约,提早到了约定的地方以后,才换上让我感觉拘束的衬衫跟长裤,但这样的换装,也让我的气氛转换,以认真的态度来面对接下来的这场约会。
不知不觉当中,我从一个很忙的人、不会生活的人,变成了一个很悠闲的人、会生活的人。
人生该先安排「计划」?还是先懂「生活」?
每天只做两件事的习惯,渐渐影响了我的生活其他面向。
比如写作,我找到最适切的「My Pace」,养成了每年不多不少出版两本书的习惯。
作为一个从小面对人群就会怯场的害羞孩子,很幸运有了这些书作为基础,透过每年给自己一百场的公开演讲、训练课程、工作坊,养成每一次上台都要像老师备课一样,无论同一个主题讲了多少次,都要针对每批不同的对象从头慎重做好准备,使用不同语言向陌生人妥适表达自己,与不同年龄、人种与社会阶层良好沟通的习惯。
在全世界旅行、工作的过程中,我也不断调整自己阅读的习惯,以前硬性规定自己每个月要读几本书的方法,不知不觉间变得无效了,书架上新书增加的速度,永远赶不上阅读的速度。我重新养成「只要时间到,不管有没有看完,两周后都必须把书分送出去」的习惯,就像图书馆借来的书,有时间的限制,所以强迫养成真正想读的书一入手,两周内就要赶快看完的纪律,因为「有空时随时可以读」的那些好书,意味着我永远不会打开来读。
老实说,到了三十多岁之后,我才从头开始学如何过生活,并且真心喜欢自己的生活。
是先安排「计划」?还是先懂「生活」?
每年的新年新计划都失败的人,通常不是因为流年不利,犯冲没去安太岁,而是没有行动力、运行力,不知道怎么具体订定年度计划,并且确实完成的习惯。
每天浑浑噩噩,不知道时间跑到哪里去的人,不是真的那么忙碌,而是没有时间管理的习惯。
容易受骗上当的人,不是因为生性单纯,请别往自己脸上贴金,你只是没有仔细观察的好习惯罢了。
对于时节变化不敏感的人,缺乏的不是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户,缺的是像日本人那样认真「过节」的习惯。如果每个假日都千篇一律地在家睡大觉、看电视、出门逛逛百货公司,无法区分端午节和中秋节的区别。
每天都养成「郊游、小旅行」的习惯,用小朋友期待远足的心情,每天充满期待地准备着这一天背包里面的种种小物与零食,就会变成一个懂得生活滋味的人。
思索一下本来没有,但后来养成的好习惯,是受到什么刺激或是影响?
原本不运动的人开始运动,可能是因为健康检查时发现健康亮起红灯,身体年龄超过实际年龄二十岁,受到这样的刺激之后,开始戒烟、戒酒,每天路跑、游泳,过着健康的生活。体重下降,改良的体态受到许多人称赞,有了成就感,养成持续运动的习惯,甚至开始挑战马拉松、三项铁人,或是跟着跑步认识的朋友开始爬百岳。因为得到成就感,又有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共同惕励,强化了一开始勉强维持的习惯,变成了真心喜欢的事。
喜欢吃,懂吃,而不只是看标价、看排场决定食物的价值,就从开始手做尝试不容易失败的料理开始。知道这道料理是怎么做的以后,再尝别人的手艺,就特别有感。发现同一道料理,别人做出来的滋味更好,于是去深究原材料、做工、调味、温度的差别,因为不断尝试,逐渐深入,迟早就会从单纯吃喝的「行为」变成品尝美食的「习惯」。
养成欣赏别人的好习惯的习惯。
教会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内在。
本文出自大田出版《用12个习惯祝福自己》
该文章《人生该先安排「计划」?还是先懂「生活」?》由网友『风与尘的誓约』投递本站,如果您觉得该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和站长联系处理!另:该文内容未经本站核实,仅供参考,请读者自行研判!